本篇文章1578字,读完约4分钟
仙道水乡。
近日,2017年,全省“五水共治”(水系)优秀市县(市、区)“大禹定”名单公布,绍兴市、越城区、诸暨市、嵊州市均在其中。这是绍兴连续第三次获得全省最高治水荣誉。
精神靠水,生活靠水。绍兴,一座古老的城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城市、水、人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梦幻水乡的画卷。
水控制革命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全市共有河流6759条,总长10887公里,总水域面积6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6%,其中中心城市规划区水域面积占14.7%,居浙江省首位。
丰富的水资源催生了著名的“三缸”(酒缸、染缸和酱缸)经济;如今,占据重要地位的纺织、化工、葡萄酒等行业也高度依赖水。
水是绍兴的荣耀和痛苦。绍兴市委、市政府并不回避这一现实,称之为“工业之痛,城市之痛”。
绍兴的发展史是一部治水史。自2007年以来,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绍兴实施了多轮“清洁水工程”来改善河流水环境。自2014年以来,“五水治理”已经启动,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效果更好。
去年,绍兴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淘汰劣V型水的决策部署,围绕“治水创模式,三赢”的工作目标,以淘汰劣V型水为抓手,推进水质“淘汰减V型四增三”,重点实施城市污水截排管理、河湖疏浚、工业污染整治、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河道排污整治、生态配水修复等“六大”攻坚行动。
同时,组织实施了古城生态环境治理大会战,通过更新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内陆水质得到快速改善。
重塑水城
水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夜之间通过几次“战斗”就完成。
作为中国“河流长度体系”的重要发祥地,绍兴自2012年以来,已建立了5462条各级河流长度和1920个池塘长度、池塘长度、池塘长度和各种小型和微型水体的水库长度,形成了从横向到横向、纵向到末端的河流长度组织体系。
“河系”——“湖系”管理的升级版也应运而生。目前,全市3300多个湖泊(水库)实施了“湖长制”,开展了湖泊(水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去年,绍兴发布了中国第一张“龙湖地图”。
各级河(湖)长“用脚量河”,全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调动了群众治水保水的积极性。各部门、各单位、群众团体、党员干部、企业家纷纷行动,“五水共治”的大风席卷了古代越南。
这种参与式的水控制模式已经彻底改变了绍兴的水质。
截至去年底,全市排放的2752个劣ⅴ类微小型水体全部售出,全省唯一注册的英根门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ⅲ类,并成功解封。
通过治水,绍兴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环境和新的发展动力。
重建工业
绍兴的治水是一场环境革命,也是一场重建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革命。
为了改变传统产业比重大、印染化工产业水平低的现状,绍兴市专门制定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计划,实施了“五项行动”,通过扶持培育、集中整治和强制淘汰等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绍兴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排序和优化工作,全面实施了差别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电力保障、税费征收、财政支持等措施。实施新兴产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最严格执法和“三百推进计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加工、生活卫生、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现代住宅建设等八大重点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增量扩张。
水控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环保产业。在诸暨市,中信集团下属的环保企业中国水环境集团整体收购了诸暨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诸暨市政府与北京碧水园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环东再生水电厂公私合作项目合同。20多家商店和企业以治水为切入点,寻求产业转型,进而催生出强大的“环保部门”。
控水就是创造一个清洁、有序、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在封锁、关闭和扶持企业的过程中,绍兴的传统产业走上了转型升级的道路,绍兴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根本性的重构。
边肖:周
标题:江南水乡:你清了河再出发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