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91字,读完约9分钟

曹娥江大闸。(市档案局局长袁云提供的图片)

“哇,看,看,太壮观了!”5月30日,一群游客站在曹娥江大门口参观。他们脚下是由28孔钢闸门组成的防洪闸门,前方是一望无际的钱塘江。他们被壮丽的景色所激动,他们的手机不停地拍摄。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基本上,人们每天都来参观,周末和假日来的人更多,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程新宇是绍兴市曹娥江门管理局的干部,负责门设施设备的管理和检查,经常会遇到不速之客。"大门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也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程新创自豪地说道。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骄傲,因为这个项目不容易建造;自豪,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水城市建造了这个艰难的工程,并成为国内外水闸建设史上的典范。

梦想可能会到来

曹娥江占绍兴总面积的63%以上,是绍兴的“母亲河”。其丰富的水资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上游源短,下游受钱塘江潮汐的支撑,很容易形成“南水北调”的格局。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台风带来的强风暴经常导致内陆河流的海水入侵、泥沙淤积和内涝。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历史上,绍兴人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来控制曹娥江的洪水。其中,三江闸和曹娥江海塘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防洪作用,但仍未能彻底解决洪水问题。因此,在曹娥江口修建水闸以控制钱塘江的潮水,防止风暴潮的入侵,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水利工程师的共同愿景和目标。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早在1958年10月,浙江省宁波特勤局就设立了总部,负责汤浦水库和曹娥江大闸的建设。水闸位于上虞市吴家渡。那一年的12月7日,这两个项目同时启动,但在接下来的一年,这两个项目由于某种原因相继关闭。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此后,曹娥江流域多次发生水旱灾害,灾害波及整个浙东地区。人民的呼声一再把治理曹娥江提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1971年大旱之后,水利专家首次提出解决浙东缺水的办法——从富春江引水到绍兴,在绍兴修建水闸,然后引水到宁波和舟山。

1998年,省领导视察浙东水利时,作为富春江引水工程一级工程的曹娥江大闸引起了省的注意。同年1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了曹娥江流域综合规划,曹娥江大闸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划项目。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大代表、省市人大代表和邵市委员对曹娥江大闸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次在省、市人大和政治团体中开展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2001年,“以曹娥江大闸建设为重点”被写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

2004年2月,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曹娥江大闸建设”。

此时,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和探索,曹娥江流域的治理已经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曹娥江大闸的建设也终于“梦想成真”。

2009年6月28日,中国第一座河口闸门——曹娥江闸门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这是2015年拍摄的数据照片。(市档案局袁云提供的照片)

中国第一个河口水闸

在正式开工前,这项国家级重大水利工程的准备工作提前开始。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一切都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2003年初准备工作一开始,我们就通过了,主要是因为四个环节和一个平台的工作。”王是城门管理总工,参与了整个城门的建设,苍凉是他叙述中提到最多的词。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位于绍兴最北端的海滨,除了几个养殖承包商之外,这里没有人,没有道路,没有像样的房子,只有杂草丛生的滩涂王回忆说,因为没有淡水,他们喝的水也是从祁县取来的。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因为它位于海边,冬天的寒风就像一把刀,刮在身上皮肤会痛。夏天,又闷又热,没有地方可藏。”

一年后,供水、供电、出入、通讯、场地平整等基础工作完成,生活问题得到解决。随着水闸主体工程于2005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随之而来的是高强度施工和工期紧张带来的压力。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闸下泥沙侵蚀、软土地基和强海水腐蚀环境这三种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工程非同寻常。”林俊也参与了整个施工过程,当时是水闸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总工程师,对水闸建设的高难度有着深刻的认识。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曹娥江与钱塘江交汇的河口属于强涌潮段,涌潮流速和压力很大。此外,河床表面主要为粉砂,为典型的软土地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对水中建筑物有破坏作用。林俊回忆说,幸运的是,该项目得到了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并特别帮助绍兴成立了一个由两个研究院的院士和国内顶尖水利工程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其中绍兴院士潘先生担任顾问潘院士不仅每次参加会议,而且每次都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指导。"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我市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就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开展了30多个科研项目,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在河口建设史上首次得到应用。例如,为解决泥沙冲淤问题,闸下冲淤及工程水力学研究获省科技奖二等奖,振冲挤密施工解决软土地基问题在全省水利工程中尚属首例,抗腐蚀高性能混凝土和双拱钢闸门在国内尚属首次。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曹玉江门之所以在中国乃至亚洲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它规模庞大,科技含金量高。”林俊认为。

这是一项水利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里程碑

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项目的进度。

2007年11月,主体工程竣工并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供水验收;

2008年11月26日,通过蓄水验收;

同年12月18日,闸下水闸试运行;

2009年6月28日,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该水闸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水利工程质量大禹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大禹水利科技奖,并被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和国家水利风景区荣誉称号。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随着水闸枢纽工程的建成投产,正在发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曹娥江闸管理局局长张建亮表示,首先,钱塘江涌潮淤积和风暴潮灾害已得到彻底解决,闸上河道已形成江湖体系,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0-100年一遇提高到100多年一遇。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第二,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水闸上形成了一座长90公里、正常蓄水量1.46亿立方米的带状河水库,多年来平均可增加6.9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使富春江向宁波、舟山等地调水成为可能,为曹娥江上游秦村水库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此外,还大大改善了曹娥江两岸内河的水环境和杭甬运河的通航条件。

截至2017年12月底,该水闸已运行1650次,运行1373天,排水量约373.36亿立方米。12.87亿立方米的水通过水闸上的河道分流到浙东,2.05亿立方米的水供应给周边企业。大门上的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水质。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曹玉江门更重要的意义是她拓展了绍兴的发展空”徐,副主席,曾任水闸建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说,随着水资源的保证和水环境的改善,曹娥江两岸周边土地的价值翻了一番,物流、资金、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迅速聚集,这意味着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绍兴又完成了一次北进,真正实现了从“鉴湖时代”到“杭州湾时代”的跨越,为拥抱大湾区、连接沪杭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从这个意义上说,曹娥江门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也是绍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绍兴精神铭刻其中。”许对说道。

■天启

不屈的治水精神

在绍兴2500年的城市建设历史中,无数关于水资源控制的故事被抛在了脑后。

据传说,大禹曾两次来到绍兴,一次是治水,双臂弯曲,双腿弯曲,疏通河道,引导河道,忧民节水。曾经,水控制是成功的。后来,这次大会的负责人惠济山因此而出名。大禹完成了这条小溪,后来死在了惠济河。可以说,绍兴更有理由得到大禹治水的真实传记。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东汉时,东汉太守马震为造福人民,舍身建鉴湖。西晋时期,将沿袭其内部历史,挖掘浙东运河,提高鉴湖的灌溉能力,促进航运发展。明代绍兴知府唐绍恩修建了三江门以调洪蓄水,以发展水产业,造福一方。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传承,绍兴才出现了那么多关心全民的英雄,建设了那么多影响深远的治水工程。

曹娥江大闸是治水模式之一。

在曹娥江口修建一座城门,从根本上遏制了曹娥江流域的梦想。绍兴人从1958年到2009年开始做梦,花了51年实现他们的梦想。

在此期间,我们目睹了几代绍兴人的风雨历程。

同时,它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治水精神,继承了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方法,演绎了千古沧桑的传奇,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不退军必胜的魄力。

如今,在这片留下大禹治水足迹的土地上,曹娥江大闸正发挥其巨大而多方面的效益,保障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扩大城市规模,迅速聚集物流、资金、技术、人才等必要资源,使绍兴真正实现了从“鉴湖时代”向“杭州湾时代”的跨越,为拥抱大湾区、连接沪杭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2005年12月31日,《绍兴日报》发表了关于曹娥江大闸工程建设的报道。

边肖:周

标题:曹娥江大闸:城市北进的基石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