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6字,读完约9分钟
武进造纸术传人朱新灿老人。
方形黑纸,一包2400张,每张光滑有光泽,薄如蝉翼,但能承受数万次打击,而且仍完好无损。
在金箔行业,有一句谚语:三分手艺,七分工具。这个工具主要指黑金纸。只有用这种“牢不可破”的纸作为保护层,一块金子才能变成厚度为0.1微米甚至更薄的金箔。甚至可以说,在金箔锻造技术中,黑金纸是生产金箔的关键工具。上虞市松霞镇蔡林村流传着这种曾经著名的“绝活”——黑金纸的制作技艺。
黑金造纸工艺展厅内部。
村子里有一个黑金造纸技术展厅
“首先,我们必须去奉化、阜阳等地购买黄纸。这一定是当地山农在谷雨前三天砍伐的嫩竹腐烂后制成的手工土纸。”上虞市松霞镇蔡林村村民朱新灿作为黑金纸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将前往村内黑金纸制作技艺展厅讲解黑金纸制作工艺。
村里的黑金造纸工艺展厅建在蔡林村文化礼堂二楼。右边是乡村历史博物馆,左边是展览馆。这是上虞区第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村级非遗展览馆。“它已经建成两年多了。这里展示的一些黑金纸是我20年前做的。制作黑金纸的旧工具也是我提供的。”朱新灿告诉我,从18岁当学徒开始,他就用黑金纸度过了半辈子。
"不要低估这些文件,它们很有用。"朱新灿一边参观一边介绍。他告诉我,这种黑金纸的最大特点是不能被打碎。只有用这种坚韧不变形的黑金纸作为金箔的衬纸,即保护层,才能制成金箔。“黑金纸做的金箔很薄,需要用鹅毛刷掉,人们的手指摸不到。”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生产金箔的国家之一。早在纸没有发明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使用金箔,但那时金箔更厚。直到400多年前,一个叫魏良载的人在明末清初发明了黑金纸。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明改变了金箔的生产工艺,提高了黄金的利用率,并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金箔。
“我们制作的黑金纸是基于每张金箔的标准规格(93.3毫米×93.3毫米),一克黄金一般可以制作46张金箔。”朱新灿告诉记者,高质量的黑金纸可以大大减少金箔制造中的黄金用量。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黑金纸的生产就供不应求,国内大多数金箔厂都使用上虞的黑金纸。
明末清初,上虞村的赵守智在杭州开了一家黑金纸坊,名叫赵仁峰,并从同村聘请了朱、、父子等几位大师来当值。后来,因为战争,“赵仁峰”关闭了。父子二人回到蔡林,创办了一个名为“慧风园”的作坊,继续从事武进纸业的生产,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并一举成名。随后,赵开设了赵永丰黑金纸作坊,赵守志的儿子海也在松夏重开“赵仁丰”,形成了黑金纸三方对峙的局面。
“这种黑金纸最初只在浙江有售。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浙江有黑金纸。解放初期,只有蔡林能够生产黑金纸。1957年,公私合营,蔡林赵永峰和惠丰源武进造纸厂合并,成立了当地国有的上虞武进造纸厂。1964年,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当时的蔡东大队(现在的蔡林村)还建立了武进造纸厂,并在李海和连峰建立了连锁工厂。产品出口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想起蔡林武进纸业过去的辉煌,朱新灿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1969年,他进入蔡东武进纸厂。由于他的勤奋和努力,他逐渐掌握了把一张粗糙的黄纸变成黑色光滑的武进纸的整套技巧,并被提升为厂长。直到2000年,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上虞蔡东武进纸厂被迫关闭并停止生产。2000年,南京金线箔总厂生产了世界领先的新型黑金纸。“日本人制造了一种新的灰黑色纸,更便宜,更耐用。用同样的1克黄金,他们可以制作75个金箔。我们无法与他人竞争。”
20世纪90年代初,蔡林武进纸业在朱新灿的领导下迎来了发展的高峰。那时,村民中几乎每个人都会这样做。”蔡林村的一些老村民见证了武进纸业的辉煌,当他们提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哭了。
黑金纸的质量越好,使用的黄金就越少。
去年,我收到了350份大订单,全村人都动员起来了
"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完成,除非有命令."朱新灿的家离武进造纸工艺展览馆不远。67岁时,他过着退休生活。在他来访的那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下午,他正坐在自己的门口晒太阳,享受着。“每月大约有2000元的退休金,足够吃饭和使用。”
2000年,当蔡东武进纸厂被迫关闭时,朱新灿还在受苦。“当时,我只有50岁。我失去了收入,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除了做黑金纸什么都不会做,等我老了就很难找到工作了。”朱新灿说,为了谋生,他在村口开了一个食堂,但他心里还是舍不得这个手艺。他把工厂生产的最后一批黑金纸藏在自己的阁楼里,留下了制作黑金纸的各种工具,如楠木锤和花石,希望有一天能重新开始这辉煌的时光。
没想到,这一天并没有让朱新灿等太久。2008年初的某一天,他在工作日阅读了绍兴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突然点燃了他的信心:蔡林武进纸业有数百年的历史,工艺精湛,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要求。
开始,朱新灿立即开始收集申请材料。他每天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写申报文本,并准备视频、图片等相关材料。几个月后,一大堆材料终于被提交到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努力工作有回报,蔡林的黑金造纸技术被成功入选绍兴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十大新发现”最终评价。
2009年6月,黑金纸生产工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9月,黑金纸制作技艺参加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优秀展览奖。朱新灿也成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进造纸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之后,他也开始感受到手工黑金纸市场的复苏。“自2012年以来,人们纷纷上门,希望订购黑金纸。开始时数量很少,只有几包,或者十几包。去年,来自温州和广东的几个大客户订购了350包。起初我不敢接受。有了这么大的名单,工厂几十名工人的产量每年只有100多袋。但是我无法打败顾客,所以我接受了。”朱新灿告诉他,接过名单后,他立即动员了全村的人,聚集了所有的老工人,主要做了一些关键的步骤,然后给每个家庭分配了一些简单的环节。“过去生产一批需要六个月。现在,每个过程的速度都在加快。当时,在订单如期完成之前,就有超过150人被推出了。”
现在,朱新灿家里还有十多袋黑金纸。如果有人上门,他也可以零售。至于市场的复苏,他认为仍应与他对手工工艺品的坚持有关。“用我的黑金纸做的金箔没有日本石川的金箔薄,但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你去过温州吗?“温州大桥”的四个金字是用我的黑金纸做的金箔。已经过去20年了,一点也没有褪色。”
武进纸选材要求极高,工艺复杂。
一张黑金纸需要72道工序
那么,这些手工黑金纸的魅力是什么?关键在于其复杂的过程。
明代,宋的《天工与金》说:“纸是用东海巨竹制成的薄膜;用大豆油点燃灯,封闭周围环境,停止针孔通风,吸烟并染纸。其中一张纸,用金箔打了50度,然后丢弃,包在朱的药铺,其中没有被损坏,盖已造成异物
朱新灿告诉我,要把一张普通的黄纸变成优质的黑金纸,需要三个步骤和72道工序。所谓“三大环节”,首先是黄纸要经过浸泡纸、收纸、晾纸、夹纸、送纸、叩纸、揭纸、切纸等过程。,为后续工序做准备;二是制作烟用纸的油墨,通过吸煤、刮煤、蒸牛皮膏、吸烟、排水等工艺制成油墨;三是在准备好的黄纸上刷煤、烘干、分拣、敲击、捕捉、计数、切纸完成整个操作。
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做到牢固、细致、轻巧,绝不马虎。例如,当发送纸张时,它是一个接一个地敲打潮湿和合适的纸张。具体的方法是把纸像镜子一样光滑地放在石头上,然后用一把非常明亮干净的石南锤用力敲打,这样纸就光滑坚韧了。如果你不小心,你会打碎纸并把它浪费掉。另一个例子是敲实纸,这听起来像一个简单的过程,也就是说,用大锤敲碎每一张纸。这实际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由年轻人来做,因为他们必须拿起大锤继续打,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们也会大汗淋漓。
此外,对原材料的严格要求也是蔡林无极纸业优势的秘诀。除了纸张必须是三天前在谷雨里砍下来的嫩竹,骨胶必须是西湖牌珍珠骨胶,熏煤必须是锌油煤,灯芯必须是黄岩丁鑫草。有了这样精心挑选的原料,并经过精心加工,黑金纸可以达到韧性和薄度的特点,甚至墨水没有补丁,黑色和光泽的颜色等。也有用于着色的黑煤,需要用纯锡做的钹罐里的油点燃,上面挂着一块瓷砖。当燃料被熏制时,只有覆盖在瓷砖上的这层煤可以使用。“当时,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这些秘方一般只传给媳妇。现在如果有人想学这种技能,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免费教他们。”朱新灿说道。
如今,世界遗产的申请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了传承这种制作技艺,朱新灿不仅带领几十名村民继续学习黑金纸的制作技术,还前往上虞市的区级教学传承基地松霞中学,为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独特的技艺。
:徐文/照片
标题:不会碎的黑金纸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