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0字,读完约7分钟
日前,绍兴市第八届CPPCC市委常委、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提交议案,建议将马山窑北村张故居作为文化保护点。
最近,岳城区马山街窑北村正在重新规划,张的故居有可能被拆除。于志辉建议将其列为文化保护区,首先进行抢救和保护。
那么,是谁呢?他的故居现在怎么样了?
如今,很难找到张死前的一张照片。只有他和另外两个人的照片。(左起第一个是张)
张是一个人
张,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无梦建筑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个建议中,这样评价张。在他看来,由于张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故居也具有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他建议先保留张故居,再将马山的张、姚启胜、马叙伦等包装成文化研究与开发的载体,甚至在绍兴的背景下,与绍兴思想家鲁迅、蔡元培等在同一框架内进行研究与开发。
“张(1930-1967),笔名罗实、孔华、甘和,绍兴长安门外浔兴北村人……”张的介绍,见于1996年出版的《绍兴市志》第5卷。《绍兴志》副主编、文史专家何希南告诉他,这些话是他为张写的。
在何希南的笔下,张一生的亮点主要是发表了几篇文学评论。一个是1951年5月由全国文学艺术界协会上海分会编辑的《文学周刊》上发表的《论我们的文学批评》。另一部是1953年7月为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诞辰60周年而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的《伟大的激情》,该书立即被翻译成俄文并在《苏联文学报》上发表。此外,自1952年担任新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以来,他在业余时间还撰写了《论多布罗约博夫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方法》等论文,其观点和论述颇为引人注目。
很快,他的生活就跌到了谷底。1955年,他因卷入“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而被监禁。他给胡风的信被断章取义,错误地认为是“最反动的隐蔽的反革命分子”。1956年,他在监狱中因肺病复发,并出现咯血。他被保外就医,回到了家乡。直到1966年,在上海朋友的帮助下,他被调到上海新华书店出版社,但恰逢“文化大革命”,受到迫害和生病,并于37岁去世。1980年9月,胡风冤案得到平反,张被冤枉致死10多年。
然而,尽管大多数绍兴人对张的名字相对陌生,但马山和高步的许多老人仍然记得这个“天才少年”的锐利锋芒。
“张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只读了一个学期的小学和一年的中学。通过自学,他被重庆大学中文系录取。后来,他因肺部疾病的急性发作而辍学,手术中三根肋骨被切除。79岁的姚北村村民沈云林是张的邻居。他们年轻时,一起下棋。沈云林写得很好。在他的记忆中,张1966年去上海工作后,他写了一封信给他,邀请他去上海做一些复印和写作工作,但他最终没有去。
77岁的姚北村村民金连荣是张家的亲戚。1958年,我们家在张萧中楼下住了一段时间,后来我妹妹金有贞嫁给了张萧中的五哥张伟金连荣说,他亲眼目睹了张难忘的经历。他拿出一本《三国演义》,随便翻开一页,只看了一遍,就背出来了,还不错
另一位CPPCC成员金维国支持于志辉的提议。他告诉我,他对张的关心始于很久以前。我的家乡很偏僻,靠近马山,所以我小时候就认识张金维国说,去年5月,他专程去了渝北村,发现周围地区被“拆除”。张的故居也倒塌了。他在朋友圈里呼吁道:“虽然张故居目前不是文化保护点。它不是历史建筑,只有张和几个人知道它,但我还是希望能保存它。"
金维国用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来表达保护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在绍兴的天空空中,已经有闪亮的星星,如王阳明、蔡元培、鲁迅等。,还有像张一样微弱的星光。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雅量来容纳这样一座老房子。
寻找武门楼
废弃的张故居。
"对他的学术评价仅次于顾准."说到张,用了“抬头”这个词。他建议我们从当代中国思想家的角度来解读张对真理的探索。“绍兴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要人物。在1949年以后的文化名人中,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
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曾对张作过这样的评价:如果不是命运无情地给他带来了许多不幸,使他过上了优裕的生活,我相信他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是无人能及的。
在著名散文家何满子眼里,张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他说:“的确,如果你仔细反复阅读这些乱七八糟的钢笔,你会在这里发现许多闪光的想法,其中一些就像覆盖在蚱蜢和枝叶之间的明亮的小花。”
从1956年到1962年的六七年间,在绍兴的一个僻静的乡村,在极度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疾病的残酷折磨下,张·在他那幢僻静的小楼里完成了《无梦楼随笔》的写作柯桥区中学地理老师冯晓东读了张的《无梦楼随笔》,有了参观无梦楼的想法。《无梦建筑随笔》分为三个部分:《无梦建筑文史杂集》、《拾荒集》和《窄路集》。根据这三章的序言,冯小东从文本背后读到了这样的信息。于是,他一路寻找,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他终于找到了浔北村。
在姚北村党支部书记王成先、村委会主任孙的陪同下,我见到了张居住的无梦楼(张把他住的角落称为“无梦楼”,故名《无梦楼随笔》)。这是一栋三室两层的小楼。虽然它已经破旧不堪,但早已荒废,但由于从未进行过大修,它仍保留着当年的结构和状态。
“这里的门,有一个院子,墙在这里,也有一个天井。张1956年回到家乡后,一直住在二楼最西端的房间里,直到1966年去了上海村里的两位老人沈云林和金连荣清楚地告诉我们,这里是《无梦楼随笔》的诞生地。
此外,金连荣还清楚地记得,80年代初,张平反时,上级问老父要什么,他的回答是:不要,算了。张的父亲去世后不久,这座小楼就换了主人。
张唯一的一本书《无梦楼随笔》。
“可是张就是张。在他不幸和不公平的命运中,他用他的思想、才能、智慧,甚至他的意志和人格,使他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1996年,沈璐主编《无梦楼随笔》(收录于上海远东出版社第一版《火凤凰图书馆》),总字数30万。
《无梦建筑随笔》是一份不完整的手稿,但它的思想之光已经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优秀的人,受了很多苦,是值得传承的。”何希南还记得《绍兴志》载张的初衷。
《绍兴市志》沿袭了明代地方志学家张·的价值取向:“县志一乡贤,一德一能学”。它不仅包含了许多古代和现代的伟大人物,还选择了社会地位低但技能好的小人物和亮点,如大庚,曹水根,于,,马蹄疾等在他看来,张虽然是一个无名之辈,但在胡风大案中却是一个“重要的罪犯”,在批判胡风运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虽然他遭受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破坏,但他仍然不愿沉沦。如果他没有病得很重,他肯定会活着得到康复。
"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乡是很遥远的,这条路没有梦想,只有梦想."搜索结束后,冯小东在他的个人公开号码“东风反向旅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无梦大厦的长篇文章。在文章的最后,他写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该镇祖先的敬意。
除了无梦楼,爱好历史地理研究的冯小东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绍兴找到了张留下的其他几处痕迹。“我对比了绍兴府城曲鹿图(1892年)和绍兴中心城影像地图集(2012年)两个地图,并实地走访了两次,最终弄清了加缪大桥、排协溪、状元弄、蔡佳街等的位置。,它们在真实的地名中已经消失或改变了它们的名称。张病在吴三板桥的地理位置经过1949年春的手术后逐渐变得明朗。在冯小东看来,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现实的角落里总是有一些残余和碎片在生长。
:徐通讯员夏志忠/照片雷延平
标题:道是无梦的,但却是无梦的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