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97字,读完约7分钟
近日,我市公布了第七批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评选出25项,包括嵊州炒年糕、紫年糕、酱面、豆腐包等制作技艺。
作为一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绍兴有哪些菜系?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最近,我接触了这些非传统菜肴,探索它们的珍贵口味。
选择了30多种制作食物的技巧
有人说,饮食文化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气质”,最能体现一个地方居民的生活态度。
绍兴是一个美食之城。品尝一道特色菜就是品味一段历史。有多少正宗的小吃,你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诚实和简单的味道。其中,许多美食被列入各级非遗产名录,那些历经岁月的味蕾经典保留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记忆。
绍兴菜
据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介绍,绍兴已有30多种食品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绍兴黄酒酿造技艺、绍兴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绍兴蔬菜烹饪技艺、绍兴腐乳制作技艺、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平水竹制茶技艺、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艺、铜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乔峰香榧采集技艺、小京生煎炸技艺等。
在最近公布的第七批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中,选择了制作方便面、制作豆腐袋、制作紫米糕、制作岳红功夫茶、制作嵊州炒年糕、制作传统蒸馏酒和制作绿茶的技艺。
此外,在绍兴的非遗中,还有安昌香肠制作技艺、柯桥豆腐干制作技艺、绍兴霉变制品制作技艺、白糖拉制法技艺、莲藕淀粉制作技艺、平水天铸茶制作技艺、松厦模具制作技艺、两湖水磨年糕制作技艺、稻絮蒸羊肉制作技艺、盖贝榨菜制作技艺、汤佳大饼制作技艺、绍兴臭豆腐制作技艺。
截至目前,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261个项目和372个子项目(项目数+共享和扩展项目数)。
一面以水养人,一面以土养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倾向,每一种都将精湛的制作技艺发展成一种习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非传统食品是传承自过去,得到绍兴人的认可和大家的喜爱。许多菜系已经很好地流传下来,并形成了一定的工业规模,这是众所周知的。
今天,当饮食文化相互交融,饮食不断创新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传统饮食文化会消失吗?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军认为,作为一种非遗产性的饮食文化,不仅代表着食物本身,还代表着一系列的生产技术和社会活动。保护它的意义在于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人类的精神家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开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护更多鲜为人知和濒危的饮食文化项目和民俗,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
食物背后的文化传承
这些精选美食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诸暨市营店街镇黎姿村,又名紫苑,四面环山,山环城,故名“黎姿”。自洛自古以来被称为“元朗仙境”。
黄公糕,俗称豆饼,据说在诸暨市营店街镇黎姿村流传了近千年。它的名字也与元代著名画家黄有关。相传黄晚年隐居于黎姿(诸暨、阜阳交界处),创作了《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名作。黄每次到野外写生,总喜欢带些当地村民做的豆饼当干粮。明朝时,应黎姿人许巍的邀请,吴中四杰唐寅等人来到黎姿。吃完豆饼后,他们非常喜欢,并提议把它命名为“黎姿黄公糕”。后来,徐渭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文人,紫黄饼的名字广为人知。
黄紫悦·高拱
绍兴崔波特产礼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妙发表示,黄公糕主要是用黎姿山的野生蜂蜜、糯米、玉米、芝麻、花生、麦芽糖等原料煸制而成。切蛋糕时,它也很精致。一般来说,它被切成一个长方形,象征着“长寿”,或者一个正方形,象征着“幸福”。
嵊州老袁炒年糕的创始人袁南良对嵊州炒年糕情有独钟。他说很多外国人不知道嵊州的炒年糕带汤,他们背后有一个英雄故事。
梁湖水磨年糕
在古代,年糕是在农历新年的时候吃的,嵊州人把年糕叫做“麻饼”。嵊州年糕类似于墙砖,其特点是汤炒年糕,起源于明眼汤的习俗,据说与春秋时期著名的大臣伍子胥有关。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处死伍子胥。伍子胥承认,当敌人被围困时,他的随从可以挖三尺来取食,这就是“用蜡粉做墙砖”的故事,它拯救了一个城市的人民的生命。后人钦佩伍子胥的爱国主义和关心人民的精神,并在腊月做年糕来纪念它。自古以来,嵊州在正月里就延续了代代相传的“菜十四夜”的风俗。
豆腐包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想在杭州与张士诚作战,他的部队驻扎在杭州附近一个小镇的第二个码头。有一天走出账户,和男人们一起去镇上。大约走了一半,我听到一个有节奏的“啪,啪”的敲打声从一家小商店传来……”在许多码头面馆里,你总能在商店的墙上找到朱元璋“吃不厌”的故事。
诸暨磁武老街面馆的一位老人余贤友说,朱元璋路过诸暨时,尝了尝面条,给它起了个名字“磁武吃不消”。“虽然面条背后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它表明每个人都在探索食物背后的文化遗产。”
刺五加面条
至于嵊州馒头,背后有传说。据清道光《生县志》记载:“鲁山在县北,有大禹治水之地,又称甄氏,境内有于飞寺。”大禹治水的努力归功于这条小溪(现在的山西)。据传说,那一年,大禹控制了山西的水,于是他在附近的瓒山上蒸馒头,给禹提供三餐,并向神灵献馒头,以祝福治水成功。后人受到启发,用面粉做馒头,成为民间食品。1933年,从杭州知味观回到嵊州的陈东升在石鑫街开了第一家馒头店。
探索非传统食品的健康成长之路
被选中的是注重传承和体验的文化。
对当地人来说,这些美味的食物是现实生活的遗产,但对外人来说,它们通常是留在纸上的名字或抽象符号。如何让它们传播得更远,让公众有一个更生动的感觉?这些是无形工作的关键点。
"食物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刘志军认为,这些非传统菜肴是绍兴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动体现。然而,其中一些还不够出名。要成为知名的食品品牌,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
刘志军建议你可以考虑制作一张非传统食物的地图并进行参观;举办竞赛、招收弟子等活动;注重包装,推出相关产品配套礼品,打造主题文化旅游品牌...内容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可能越有利于这些菜系的传播和推广,也更有利于探索一条无形菜系健康成长的发展之路。
现实是,要保护和继承非传统食物,应该有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手段和模式。一些美食濒临失传的部分原因是“酒香巷子深”。虽然食物很好,但它基本上与商业方式隔绝,这是许多人不知道的。如果一些优秀的食品可以通过商业化进入市场,那么这些食品对恢复活力可能会更有帮助。
浙江省非遗专家朱汉明认为,饮食与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情感和记忆,与民生乃至整个文明传承息息相关,意义重大。传统饮食的保护和传承不容忽视。从国家遗产项目来看,上海南翔馒头、五方斋粽子、金华火腿、蒙自过桥米线、全聚德吊烤鸭、关允平遥牛肉等。都是众所周知的美食。"除了美味的食物,这些民族菜肴背后还有许多历史和文化因素."刘志军说道。这些菜系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菜系和当地旅游业的结合。
一些非遗传的传承人也对非遗传食物的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在关注老字号食品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护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喜爱、与当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技艺;在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保留传统手工艺生产过程的项目;如果它已经进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它还应该保存和继承传统工艺的生产,以便后代能够理解和体验它的原始和最真实的形式...
边肖:佟博文的照片是被申请人王赢提供的
标题:舌尖上的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