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35字,读完约13分钟
编者按:2019年注定是绍兴发展史上难忘的一年。今年,如果你想选择一个年度热门词汇,你就不能绕开长三角的整合。这一年,绍兴跳出绍兴,审视绍兴,规划绍兴,发展绍兴,抓住百年一遇的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浙大湾区建设等机遇。围绕“两个产业”、“两个城市”、“活力城市”,绍兴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优质发展组合拳,并按下了拥抱大湾区、融入长三角的快进键。新年前夕,本刊推出了《走向海洋——绍兴》系列评论《拥抱大湾区,融入长三角》、《绍兴觉醒》、《绍兴之旅》、《绍兴新语》,与读者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激情,期待来年更精彩——
大湾区都市圈的浪潮冲击着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如今的绍兴正被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推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位置——浙江大湾区的“金色南翼”,杭甬之间的“金色扁担”。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婷说:“如果你错过这个机会,绍兴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注意长江,在东海航行。长期被“日益增长的焦虑”困扰的绍兴,将会在这个千载难逢的“超级窗口”面前铸就耀眼的“金色”?
绍兴的困难
"标兵离我们越来越远,追踪者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长三角城市群,每一份发展清单的发布都会刺痛绍兴人的神经。
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这些拥有1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俱乐部成员很难找到。而“不远处的兄弟们”则在拼命地施压,加深了绍兴的危机感。
今年上半年,绍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38亿元,常州达到3765亿元。17年前的2002年,绍兴比常州高出120亿元。位于嘉绍大桥北端的嘉兴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317亿元,超过台州,首次逼近绍兴。
上海经济发展研究院一直将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100的城市列为“中国100强城市”。2001年之前,绍兴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前30名,之后排名逐渐下降。2017年,它在中国跌至第36位。
绍兴一直引以为豪的民营企业先发优势已经逐渐消失。自2016年以来,绍兴经济的支柱——工业企业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已经被台州和嘉兴赶超。
回顾新世纪之初,绍兴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中汲取了足够的营养,昂然步入杭州湾时代。当时,绍兴的口号是:“融入长江三角洲,连接上海。”
绍兴文理学院新街沟长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洪勇分析了“绍兴焦虑”的原因,他说:“归根结底,先发优势逐渐消失,观念创新跟不上时代。”
首先,这座城市被困住了。面积8.3平方公里的古城曾是整个主城区,其规模和时尚指数甚至不及上虞和诸暨,制约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在大都市区,绍兴与上海、杭州、宁波在高质量公共产品供给和商业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绍兴人无法在高能耗城市享受高质量公共服务。虽然绍兴在本世纪初开始拓宽城市框架,从“山会时代”进入“镜湖时代”,但2013年通过撤县设区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岳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开始了整合发展的新进程。
第二,工业的困难。绍兴是一个传统工业大城市,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化,以及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带来的挑战,绍兴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发展潜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佳,增长困难不断,导致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中不是前进,而是后退。虽然绍兴也已经成为一个蓝印花布的时尚之乡,中国轻纺城的市场,“新昌模式”的智能制造等。大平台、产业链、人才资金等因素的短缺,使得绍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举步维艰。
第三,系统陷入困境。“大市场、小政府”模式是绍兴传统制造业在前40年快速发展的动力和引擎。然而,“小政府”很难有效培育、支持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政府。绍兴华月微电子有限公司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绍兴集成电路行业的元老。20年前关门停产,但同时诞生于“大政府”模式的无锡华月微电子有限公司,迅速成长为领先的科技企业、上市公司,并孵化出一批关联企业。原因是环境和系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第四,人才难。根据清华长江三角洲研究所新经济研究中心的统计,自2001年以来,绍兴人口持续外流,而宁波和杭州人口持续流入。2018年,杭州常住人口增加了34万,宁波增加了20万,嘉兴增加了7万。三个城市的净人口增长占全省的76%,而绍兴仅增长了2.5万,在全省11个城市中排名第七。绍兴在技术流的创新功能和分配功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要素聚集、组织管理和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缺乏具有规模效应的高端产业导致了高比例的人才外流。当地大学毕业生的保留率甚至只有17%,绍兴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有17%。然而,绍兴的老龄化程度高达25.51%,平均每四个绍兴人中就有一个人超过60岁。
环顾周边城市,审视新的发展要求,绍兴发现在城市能源水平、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等方面存在不足,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拖累了整个发展市场。
面对发展的困难,绍兴经常就如何走出“大树下无草生长”的困境提出“绍兴问题”,以警示广大干部积极应对发展格局的变化,凝聚奋斗的动力。
绍兴如何突破?这已经成为政治家、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问题。
绍兴的困惑
对绍兴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片迷雾。
市委党校教授杨洪祥于2000年来到绍兴工作,一直专注于绍兴的经济研究。她回忆说,当她第一次来绍兴教干部时,她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绍兴人喜欢说话和评价。一方面,我对现状感到满意,并表现出信心。一方面,它很容易被评估和讨论,而且看起来很不自信。”
韧性、内向、低调一直是绍兴著名的地域人文性格标签,但也有守旧、敏感的一面。多年来,绍兴不仅被不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困住”,还被保守的文化和落后的思想“迷惑”。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我在犹豫和犹豫中失去了争取第一的激情。
-得失混淆。多年来,绍兴习惯于埋头拉车,不抬头望天,缺乏开放意识和共生共荣的积极态度,缺乏区域协调的主动性。眼前利益和长远规划之间,缺乏“坚持青山不放松”的魄力和勇气。“致富安全”的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近年来,当“飞地经济”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时,周边国家嘉兴甚至在国外建立了“飞地”,但绍兴的“飞地”模式在短期内将直接与区域利益相冲突,影响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步伐,推动力度较弱。
竞争与合作的混淆。竞争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的动力。近年来,随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推进,绍兴与沪杭甬中心城市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城际服务成本大幅降低。但在享受奖金的同时,“一体化越快,虹吸越强”的焦虑也让绍兴人夜不能寐。例如,肩负着“接轨上海”使命的嘉绍大桥投入运营已有6年,交通量不断创新高,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担忧:绍兴是否会成为浙南与上海之间的通道,失去资源储备的功能?地铁和高铁的建设也是如此,担心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快速流失,加快城市的“空集中化”。对于新形势、新机遇,绍兴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患得患失的心理。
-定位混乱。绍兴是什么样的城市?有人说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说它是一座工业城市,有人说它是一座休闲宜居的城市,还有人说它是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绍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于苏州、无锡等城市。即使在外人眼中,绍兴的文化标签也一直局限于鲁迅、黄酒和越剧。绍兴的文化资源是“金饭碗”还是“湿棉袄”?如何让文化动起来,让古城活下去?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和开放思维之间存在着距离。
在去年6月召开的首届绍兴发展会议上,原中宣部副部长、绍兴人许广春应邀发表了讲话。他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中宣部时,绍兴的邻居义乌作为“浙江老家”多次为文化产业政策而战,但他从来没有等待过“绍兴老家”的来访。这不仅反映了坚持文化的心态,也反映了缺乏开放和竞争的态度。
今年上半年,绍兴市政府代表团再次访问江苏,发现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绍兴相比,常州以纺织业为主,也面临“大树下无草”的尴尬。绍兴在1995年超越国内生产总值后,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04年到2007年连续四年增长超过15%,2008年,国际
视察结束后,时任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的黄健满怀深情地表示:“常州具备了今天的发展形势,没有坐等机遇,没有长远规划。”
是“左右”还是“左右”?事实上,这个“绍兴问题”的答案仍然需要绍兴人自己去寻找。
绍兴的机遇
绍兴需要新的机会,并且从不停止寻找它们。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十个月后,期待已久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站在这个国家战略的“超级风”中,绍兴充满了飞翔的激情。
那么,这对绍兴来说是什么样的“机遇”?
这是突破的机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城市最需要突破什么?能量!与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相比,长江三角洲总面积为3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常住人口为2.2亿,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去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产值达到21.2万亿人民币,几乎是全国90万亿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如果2018年长江三角洲单独上市,它将超过英国,在世界经济排名中排名第五。长江三角洲还聚集了中国四分之一的一流大学、四分之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四分之一的国家基础工程研究中心、三分之一的国家科研基金和三分之一的世界软件工程师...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出生在长江三角洲就是“上帝奖励食物”。这个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将不断为城市群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
这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机会。回顾苏锡常的发展道路,有许多亮点,但仍是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道路。在“融合”和“高品质”这两个关键词下,绍兴能有一个独特的飞跃吗?此前,绍兴提出了建设全省优质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高质量的“高”,最重要的是高产业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条:“长三角地方政府可以建立政府间财税共享机制和长三角综合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产业资金的投入,可以引导大型企业开展大型项目的区域布局优化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区域集群协同发展。”这是一项“中国的创举”。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牛鼻子”,涉及行政区域、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交通建设、城乡一体化等诸多方面的+0布局一体化为绍兴指明了发展道路,为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这是一个创新的机会。面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有必要对绍兴的一切进行重新审视。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创新,那么今天,面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三角,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活力,绍兴都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整合资源,规划更高标准、更大创新的道路,解决更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在长三角发挥“弄潮儿”的作用。浙江湘贤、上海CPPCC副主席周汉民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绍兴周”上提出,绍兴应充分利用一体化带来的自贸区辐射机遇,深入研究上海、浙江、江苏自贸区,做好落地和辐射工作。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任务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是制度创新,这对绍兴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是聚合的机会。“大树下不生草”是对绍兴突围难度的一个总体评价。目前,浙江省大力推进杭、绍、甬一体化,这是杭州和宁波都市区推进同城化的战略路径。让绍兴兴奋的是,这一战略高度重视绍兴在杭甬都市圈城市化中的纽带和聚集,支持绍兴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型网络化都市圈,有效增强城市化的凝聚力。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杭州-绍兴-宁波一体化被纳入长三角规划纲要,整个城市被纳入长三角综合发展中心。同时,滨海新区、钱塘江新区和宁波前湾将汇聚成一个全球产业集群和高能量平台。绍兴在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地位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十力认为,更高质量的整合可以实现更强的融合。“这是一个大都市地区‘从小到大’发展的机会”。
“融入大都市不仅仅是享受溢出效应,而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如果整合好了,杭州未来是什么样的城市定位,绍兴是什么样的城市定位!”刘婷认为。
机遇召唤绍兴醒来!
回顾绍兴的道路,事实上,我从未放弃寻找机会和寻求突破。在每一个主要的发展节点上,基础的积累和意识的觉醒,都会显示出绍兴在时代潮流中“兴风作浪”的本色。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成为绍兴的一个热门词汇。与之相对应,绍兴是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动作。
不久前,绍兴出台了《行动计划》,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应地,绍兴的发展资源开始从长三角的角度进行重组。一区两廊平台全面启动,“绍兴周”活动向国内外重要城市发出“邀请”。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大事件的举办使绍兴更加“国际化”...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急切地问绍兴:“绍兴应该被放在‘长三角’的范围内,审视自己的发展状况,调整发展战略。”
今天,绍兴正开始新一轮强劲的“腾飞”。
边肖:何钰儿·陈文华
标题:“走向海洋”——绍兴“拥抱大湾区,融入长三角”系列述评(一):在绍兴醒来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