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5字,读完约2分钟
余志华(左)讲述了余秀松在余秀松故居的故事。
10月5日上午,70岁的于志华早早来到离家不远的于秀松故居,等待游客的到来。18年前,作为余秀松的侄子,他放弃了生意,回到了家,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管理余秀松故居的责任,并自告奋勇成为一名评论员。
在灵山和秀水之间,连绵不断的江南古建筑隐约可见。这是诸暨市慈坞镇戴茜村。沿着村子的入口走几步,一座建于清朝晚期的四合院就在我们面前,白墙白瓦,入口处有一块匾写着“俞秀松故居”。
1899年8月1日,余秀松在这里出生。十七年后,他满怀抱负地离开了戴茜村,投身于民族解放,直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作为中国早期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余秀松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他的故居仍然散发着他生活的气息。
小学写的汉字,离家后的家书,沧桑的旧家具...在这座四合院里,每一件家具都记录着革命的生命印记,吸引着人们前来接受红色的洗礼。10点左右,余秀松故居变得热闹起来,游客们纷纷前来悼念。来自上海的蔡女士坦言,她认识西樵村是因为俞秀松。"它能孕育出这样一个英雄,这表明这个村庄也是惊人的!"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于志华的脸上就充满了自豪。“这很好。虽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俞秀松和那些不可忘记的激情岁月,但它却提高了西樵村的知名度。这一定是达波想要的。”
历经百年风雨,戴茜村依然保持着古村的风格,浓郁的红色气息。“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东南西北人”。穿过村庄,在砖墙上随处可见俞秀松的语录。它警告戴茜人要努力自我完善,缅怀死者,就好像烈士的心从未离开过一样。
“你有食物的时候,我会回来的。你必须相信这一天会到来。”1919年底,余秀松最后一次回家时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成了后来者的感言。"现在我们不仅有食物,而且过着美好的生活."戴茜村党支部书记俞武成告诉记者,随着磁武镇林航工业园的建立,戴茜村越来越繁荣。去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万元。“五星3A”和“五水治理”的推广,以及于秀松纪念馆、秀松党校教育基地等场馆的建设,使古村落复活,今年迄今已吸引游客1万余人次。
:何/照片黄
标题:“这一定是叔叔想要的。”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