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9字,读完约1分钟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北京火车站的售票窗口买票。

为了团圆,年复一年,中国人在春节的路上奔忙。乡愁曾经是一张小小的火车票,连接着成千上万人的异乡和故乡。

新中国铁路第一代火车票是站票(硬纸板票),需要手工填写乘车信息。卖票就像“抓中药”。票箱里的小盒子对应不同的票。售票者用一台日期机在票上打印日期,贴上座位号,用算盘计算价格。当时,售票速度慢,出错率高。1997年,电脑打印的红色软纸车票正式投入使用。从“手工操作”到“键盘打字”,售票速度从几分钟降低到几十秒。2008年,蓝色磁介质票开始出现,自助检票闸投入使用后,乘客可以自己刷票进入车站。2011年,网上订票服务的开通大大简化了购票流程。如今,无纸电子火车票已经实现,乘客可以“擦脸”。在未来,有形的火车票可能会成为历史。

春节记忆:乡愁曾是火车票

“票”总是那么感人。小火车票反映了春节旅游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善。

新华社(北京火车站提供)

边肖:陈文华·陈文华

标题:春节记忆:乡愁曾是火车票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