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0字,读完约3分钟
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绍兴一批爱国志士开始投身于人才培养和救国救民事业,并倡导创办新式学堂。
蔡元培变得依恋起来
邵军中西学校
1897年春,山阴县乡绅徐书兰向山阴县沙组和邵军茶业办公室捐银1200余元,筹得4000余元。他模仿盛宣怀创立的天津中西学校的办学风格,以二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创办了邵军中西学校,这是绍兴最早的新式学校,引领了浙江近代教育。
蔡元培在邵军中西学校成立后的第二年就开始挂靠该校。那时,戊戌变法失败了,在北京国子监当编辑的蔡元培毅然弃官回乡。他决定走教育和科学救国的道路。
1898年冬,蔡元培回到绍兴,被徐书兰录用。同年12月,他成为邵军中西学校的总理(校长)。以此为出发点,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
大胆果断
实施教育改革
蔡元培主持邵军中西学派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雇佣优秀的教师。中学时,蔡元培聘请了马永喜、薛玉轩、马水琛等国学渊源深厚的教师,还聘请了历史、词学、蒙学造诣深厚的人才。在西学期间,他拜访了通晓英语的于和胡道南,并聘请他们为学校教师。
第二,实施分级教学。当时,没有可以遵循的学术体系,学校教学仍然遵循旧的大学模式。蔡元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国学程度将他们分成三个班,即蒙古学(第一班)、词学(第二班)和理学(第三班),大致相当于后来的高中、初中和高中。数学和外语课不同于语文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在不同的班级听课,不受他们的快班的限制。有些学生在中文系的第一班,而外文系在第二班,数学在第三班,因此因材施教。
第三,改革课程。除了旧科目如词(中国文学)、经学(哲学)、历史和数学之外,蔡元培还亲自编辑了《学校教育理论与修养》教材,倡导现代民主理念如正义、正义、公德、自由、平等和博爱,后来又增加了一些西方科目,主要包括测绘、物理和化学、英语、法语、日语和体操
第四是创建一个图书馆并向社会开放。蔡元培克服了经费短缺,买了一批实用书籍,特别是各种新书,宣传科学和新思想,命名图书馆为“筹新书库”,并亲自写了对联:“我学得越多,藏书中的我就越不朽”。一方面,他向教师和学生开放旧学校禁止阅读的书籍和报纸,如《蔷蔷日报》、《国文日报》、《时事日报》等。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评论时事,吸收新知识。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邵军县中西学校图书借阅简史》,规定学校图书可以由师生借阅,也可以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以此来开启人们的智慧。因此,蔡元培的《藏书新编》可以说是近代浙江最早的学校图书馆。
蔡元培主持邵军中西学校不到两年,就把一所旧的书院式学校改造成晚清为数不多的新式学校,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使浙东古城的学生在19世纪末开始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启蒙。有人说,蔡元培在绍兴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为他主持教育部工作提供了初步经验,也预示了他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造。
边肖:市民顾鹏程文/照片陈文华
标题:蔡元培主持了邵军中西学校的预演,被评价为“改造北大”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jy/1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