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33字,读完约7分钟
酒厂不仅是绍兴黄酒发展繁荣的见证,也是绍兴黄酒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据记载,20世纪30年代,绍兴城乡共有2246家酒厂,成为绍兴这个酒乡的独特景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葡萄酒之乡”的酒厂已经消失,这已经成为一代黄酒人的遗憾。最近,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在继承和发扬绍兴黄酒文化的同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重建一些酒楼,帮助绍兴旅游业发展。
2200多家葡萄酒商店
这曾经是葡萄酒之乡的一个壮观景象
绍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酒乡,它坐落在鉴湖周围的村庄里,那里家家户户都有黄酒的香味。其中,一些有商业头脑的酿酒商开始出售自给自足以外的额外黄酒。店前店后,自制的酒楼逐渐成为绍兴的一道独特风景。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绍兴酒的酿造规模逐渐扩大,方酿造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绍兴黄酒的全盛时期。据记载,当时绍兴城乡共有2246家酒楼。其中,东圃576户,阮社435户,柯桥414户,绍兴359户,高埠282户,东莞85户,钱清、安昌95户。
根据中国工业记录(1933年版)的记录,共有68个酒厂,年产量超过300桶。阮的酒厂、高兴酒厂、毛万茂酒厂、毛大生酒厂、张集酒厂、善泰酒厂、张兴豪酒厂都是知名的,其中毛大生酒厂年产2570瓶。湖边有许多酒厂,如田德润酒厂、李万春酒厂、张清基酒厂、田中基酒厂等。其中,张万润酒厂和叶万源酒厂年产量分别为2910瓶和2300瓶。
与阮舍、湖塘相比,东圃酒厂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具有优势。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在横跨南北的乐府桥两岸,有许多著名的酒厂。离桥不远是惠济山黄酒的前身——纪昀酒厂,桥的北岸是小镇酒厂。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东圃,走过桥,在小镇品尝美酒。心血来潮,这首诗说:“世界上的酒越多,最好的是东圃酒。”目前,清代东圃街有3000户人家,其中三分之一是酒厂和酿酒厂,出现了集集酒厂、小镇酒厂和唐园园酒厂等著名酒厂。其中,聚集在酒店的周青酒赢得了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的金牌。
当时,黄酒是绍兴的民族产业。绍兴名酒“酒仙”王,他的父亲和叔叔,包括堂兄妹,都是当时绍兴酒楼的“酒仙”。
酒厂是历史
黄酒缺乏魅力
“当时,许多酒厂都是以老板的个人名字命名的。一方面,他们非常重视品牌和口碑,另一方面,他们非常重视营销。绍兴黄酒在业界非常有名,这与当时酒厂的“走出去”理念有很大关系。”文史专家任桂泉说,早在明清时期,许多酒厂就已经在其他地方开设了酒铺和酒厂,主要销售黄酒和提供餐饮,类似于今天的酒店。1949年以前,仅武汉就有40多家黄酒店,陕西榆林和东北一些城市也有白酒店。因此,绍兴黄酒在这些地方很有名。
《绍兴文史资料》中绍兴阮社章东明酒厂的内容印证了任贵权的一句话:“五口通商(1842年)时,阮社章东明酒厂每年生产酒六七千瓶,每瓶五、六百斤。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张东明酒厂首先在上海开了两个酒铺(南好和北好),然后在天津成立了“全市名记”酒厂,作为其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机构。“全市名记”开业后,北京同仁堂特别向张东明酒厂订购了药酒,张东明酒厂专门生产了名为“石刘巴桶”的品酒会。双方合作,直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实际上废除了它。”
然而,由于酒厂的所有者大多是当地的地主和富商,新中国成立后,受私营企业转型和政府统购统销粮食的影响,酒厂逐渐衰落并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少数几家酒厂通过公私合作成为酿酒企业。目前,绍兴黄酒的几个主要品牌,如古越龙山、惠济山和塔牌的前身,都是从酒楼演变而来的。
在酒楼时代,虽然黄酒的总产量远不如今天,但家家户户都生产酒和饮料,黄酒的香味笼罩着整个城市。黄酒的基因被“植入”绍兴市民的血液中。当时,绍兴黄酒工业是真正的民族工业,绍兴也是真正的酒城。业内人士称,绍兴虽然每年生产大量黄酒,但主要与几家黄酒企业有关,黄酒与市民的关联度不高,令人遗憾。
为此,以绍兴黄酒酿造技艺省级传承人陈宝良为代表的黄酒人多次呼吁,酒楼是传承和坚守黄酒古老酿造技艺的良好载体,是挖掘和弘扬黄酒文化的平台,是绍兴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应该重建酒楼,恢复酒楼文化。
酿酒厂不仅应该被建造
活着是必要的
事实上,绍兴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重建酒店。例如,东圃黄酒镇管委会开始收集和注册黄酒的老式商标。在整理了东圃500多家酒厂的资料后,最终申请注册了时宇镇小酒厂、和兴酒厂、汤圆酒厂等13家传统绍兴酒厂的商标。去年九月,东浦纪昀酒厂在古镇核心区正式开业。作为惠济山绍兴酒有限公司的前身,这个百年老店也首次设立了展厅。在两层楼的采集酒厂,不仅恢复了传统的酿酒工艺,而且还建立了一个花雕定制中心,供游客定制自己的专属花雕酒。
一些民间酿酒商也看到了酒厂的潜在价值。两年来,一家名为“岳酿造坊”的酒楼也引起了市民和游客的关注,成为绍兴手工黄酒体验的“净红”。
绍兴需要更多的酒厂,它们是黄酒酿造技术的现场传播窗口,是推广黄酒文化的最佳平台。陈宝良认为,在改造酒厂的同时,有必要让酒厂活下来。例如,在一家酒店,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黄酒的酿造过程,并可以直接购买黄酒。此外,如果质量检验合格,酿酒厂酿造的剩余黄酒可以由绍兴的几家黄酒企业回收利用,以调动酿酒厂的积极性。
为了让黄酒文化进入每个人的内心,我们必须首先让市民尽可能地参与进来。业内人士表示,绍兴黄酒的许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开发。例如,在前些年绍兴举办的黄酒节上,公众参与度不高;另一个例子是黄酒博物馆,很难吸引公众的热情。如果绍兴建一批酒铺,他们就能成为黄酒节的参与者,这样黄酒节就能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响应。此外,绍兴每年都可以在黄酒博物馆的酒吧里评价葡萄酒的质量,这是由游客、市民和专家打分的。一些品牌的酒楼也可以走进黄酒博物馆,展示绍兴黄酒的形象。
"绍兴黄酒发展的瓶颈不在于产品的营销."任桂泉认为,通过改造酒楼,黄酒与旅游可以深度结合,形成营销协同,达到提升黄酒知名度和推出绍兴旅游品牌的双重效果,帮助黄酒“走向全球”。酿酒厂不仅可以生产和体验黄酒,还可以作为浪漫和抒情的酒吧,甚至可以将寄宿家庭和餐馆结合起来服务绍兴旅游业。任桂泉认为,人的作用对于酒店的生存至关重要。酒楼应建立传承黄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基地,让省市黄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落户,让传承人成为酒楼和绍兴黄酒的“活招牌”。“如果东圃老街能建几十个酒厂,它就能成为绍兴的标志性建筑,吸引像杭州清河坊和北京前门大街这样的游客。”
:徐实习生宋何文社
标题:2200多家“葡萄酒商店”现在已经成为历史记忆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