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角
有一个问题是,同一个地名是“大教学场”还是“大学校场”。最近,一些读者向笔者报道说,外国游客经常问绍兴的王功池在哪里。受访者往往不知道它在哪里,但如果他问庞功奇在哪里?许多人都能回答。王功奇和庞功奇是关于西园前身的两个不同的名字,那么哪一个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它最初被称为王拱器
以周知王魁的疏浚命名
事实上,王功奇和庞功奇在同一个池子里。证明这一点并不难。打开清代光绪年间,由桑仁堂绘制的《绍兴府城曲禄图》。这幅画现在被收入《绍兴志》第一卷,上面清楚地标明:“王功尺,现称“庞功尺”
据《嘉泰会稽》记载,“王公祠位于西园,北宋黄游由越州刺史王魁设置五年。王魁守了渡口,又加深了水池,故名“王拱池”,表明这个水池不是新挖的,而是“王公赐名”。早在五代十国时期,杭州人钱流(Liu)就以征伐义军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并在吴越的基础上建立了吴越国。甘宁四年(897年),钱柳去了岳州,正式接受了东方军队的任命,然后回到杭州,以岳州为东府,在浮山西麓引渠引水,挖池建园,是后宫娱乐的地方。从那以后,钱柳的孙子钱琦(Zhang)搬到了这里,变得越来越文雅。他的花园在吴越很有名。
作为那一年的皇家后花园,王恭池只是供后宫享用的雁群,州里的人并不观赏。人们很少有机会参观它。只有在农历二月初二的“花节”,人们才可以在里面赏花,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开龙口”。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除了王恭之外,还有其他景点,如飞改堂、杨岳堂、惠凤阁等。
更名为庞功奇
这与庞先生的记忆有关
那么,王功奇是如何成为庞功奇的呢?翻开《康熙会稽郡志》,你可以在卷首的涪城地图上找到庞拱赤。可以看出,当时它改名为庞拱赤。值得注意的是,在庞公池旁边还有一座庞公庙,这表明庞公像王公一样,在历史上有一个真实的人。谁是庞公?答案是由绍兴学者张元团写的“庞公庙”。
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5),御史朱颖建议朝廷实行“两税法”。根据这项法律,老百姓在前五年向地方长官纳税,这被称为地方衙门的第一笔钱,在后五年为政府服务,这被称为平均年龄。由于官员的勾结,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岳州人很痛苦。当御史庞访问浙江时,他了解到这种情况。从现实来看,他得到了法院的同意,并对“两税法”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新制度更符合当地人民的实际情况,所以不允许贪官污吏乱要。几十年后,岳州人民心存感激,为了纪念这位名叫庞的忠臣,在王恭之旁建了一座祠堂,名为庞公祠。据《康熙会稽》记载,这座寺庙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它有三个大厅,里面安放着庞公的雕像。大厅内悬挂着“君平世泽”牌匾,旁边立着张壮元题字。因此,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这个池子就以庙的名字命名,并由“王拱池”改为“庞拱池”。
此外,绍兴文史学者那秋生曾提议将王功奇改名为庞功奇,或与纪念唐代大将尨彧有关。尨彧(约635年)是唐朝初期的一名将军,曾任右卫将军和岳州总督。他在岳州任职期间,作风正派,官运亨通。他死后,被岳州人视为城隍。吴越王钱柳以《东吴黄陂庙记》纪念尨彧:“故唐有为总经理庞均畏玉,执桂附,先朝郑融,建榛楼,吐食隋人,冬施仁政,秋霜苏伟……”无独有偶,普通人纪念的两位圣人和庞,都姓庞。
明末著名学者张岱也写了他泛舟于此观月的诗:“山后人高卧于门后,无灯而无声无息,令人心酸。多了一个凉凉的篮子,躺在船上看月亮,小船的船头唱着歌,醉醺醺的梦混杂在一起,声音越来越远,月亮越来越弱,他们睡着了。可以看出,当时庞恭奇的月夜景色非常宁静、美丽而迷人。
如今,庞公池已成为西园中的一个景点和水乡绍兴的一个优雅的江南园林。
边肖:顾鹏程文/照片黄
标题:为什么有两个名字叫王拱旗或王拱旗西园?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