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黄德昌25年来做了一件事:找到回家的路。
1993年,黄德昌带着年迈的父亲黄智贤从安徽劳改农场回到了他的家乡——诸暨市乔峰镇史鸷村。一年后,他的父亲去世了。
20多年来,他内心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他的父亲黄智贤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黄日初的继承人,也是一名活着爬出野人山的远征士兵。但是毫无戒心的村民们把他深深地分开了,因为他的父亲被贴上了“反革命”的标签。20多年来,他每年都默默地去扫墓,默默地回到上海。
"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请接受我们迟到的敬意."10月30日,在纪念黄日初烈士牺牲80周年之际,永宁村党支部书记黄伟忠紧握黄德昌的手。这时,满头银发的黄德昌流下了眼泪...
永宁村在黄日初举行烈士牺牲80周年纪念会。
A
去掉“坏人”的标签
秋天的下午,在诸暨市乔峰镇永宁村的永新公路两侧,水杉林挺拔壮观。
沿着水杉林,黄德昌穿着黑色的衣服,慢慢走向墓地,他的祖父黄日初和他的父亲黄智贤在那里休息。
爷爷是全村敬仰的革命烈士,他的父亲在村民眼中是个“坏人”。20多年来,当村民们在扫墓路上看到他时,他们会有意无意地避开他,他习惯了孤独。“我父亲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活着从野人山爬出来的远征老兵。”他无数次在心里说他的心在流血。
他在上海长大,与家乡缺乏联系,他的父亲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所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黄德昌的家乡之路充满艰辛。
但是今天不同了。史鸷村在黄日初举行烈士牺牲80周年纪念会。作为黄日初的孙子,黄德昌应父亲黄智贤的邀请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抗日战争故事。
10月30日下午1点左右,他穿上西装,戴上红色领带,买了200朵新鲜菊花,站在墓前。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赶到墓地向两位英雄致敬。“谢谢你。”黄德昌流着泪弯下腰。
这是永宁村第一次举行烈士追悼会。"这对英雄和父亲是我们村的骄傲."黄伟忠说,要继承和发扬英雄精神,振兴永宁的红色基因。
在永宁村,老老少少都记得黄日初,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去世时只有37岁。"因为肺病,他没有结婚,就收养了他哥哥黄恒生的儿子黄."村老年协会主席黄说,对他的后代知之甚少。去年,村里为黄日初烈士牺牲80周年做了准备,寻找黄日初的后人,却发现黄日初的后人是黄之和爱国英雄黄。
B
寻找父亲黄
一个国家遭受的苦难落在每个家庭身上,这是一部血泪史。
“我父亲一直说他能活下来很幸运。他值得义父黄日初的托付,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留在义父黄日初的坟墓里……”在追悼会上,黄德昌第一次面对村民敞开了心扉。
黄德昌在上海长大。16岁时,他插队定居舟山。27岁时,他被调回上海,并被选为“工农兵大学”的学生。正当他准备高兴地去上学时,他突然被告知他被取消资格。一位好心的老领导告诉他,有人写了一份报告,说他的生父是反革命分子,已经被判刑了。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自己有生父。
最初,黄在被贴上“反革命”标签后与妻子离婚。只有两岁多的黄德昌被上海的一个家庭收养。黄德昌再次见到父亲时,黄已经70多岁了。
1993年夏天,黄德昌在安徽白湖劳改农场的一个简陋的小屋里遇见了他的父亲黄。“蓬头垢面,形影不离。那一刻,我非常后悔,为什么我没有早点来找他……”那天,黄德昌帮他的父亲洗了个澡,洗掉了厚厚的黑色和旧泥巴,他的父亲笑着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洗澡。
晚上,黄德昌睡在父亲旁边。半夜,他被一声嚎叫惊醒。“熟睡的父亲又踢又叫,嘴里不停地喊着……”黎明时分,他的父亲醒来了。第一句话是:“我在野人山从死里爬出来……”
黄德昌意识到自己是个石头人,黄日初是他父亲黄的向导。
黄德昌在爷爷的墓前深深鞠躬。
C
揭示珍贵的过去事件
故事很长,记忆很生动。黄从小就倔强好斗,不怕父母,只怕养父黄日初。因此,黄的父母将他的儿子交给黄日初收养。黄日初就读于原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到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启发,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
起初,黄在上海一家金笔厂当学徒。当他发现他的老板偷偷拿了许多日本制造的金条来冒充国内产品时,他写信告诉他的养父黄日初。黄日初告诉他要联系爱国工人,并向上海报纸报告说,报道发表后,老板被迫销毁了尼桑的笔尖。黄也被老板炒了鱿鱼,回家了。黄日初看中了这种好苗子,就把黄的名字改为祭,意思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并同意他无论到哪里都要和他保持联系。
在黄日初的指导下,1937年,黄智贤进入黄埔军校第14期。1938年10月,黄日初不幸被一名间谍杀害。得知养父牺牲的消息,黄智贤痛苦万分。中国远征军成立时,黄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后方的运输工作,加入了远征军,奔赴滇缅抗战前线,与日寇进行了血战。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大举进攻解放区。“我父亲说他驻扎在上海浦东的高庙寺,从未向共产党开过一枪。当蒋介石命令他自己的部队撤退时,他当时是宪兵队长,监督和指挥所有部队登上军舰。当军舰离开江岸驶往吴淞口的高桥水域时,他搀扶着卫兵,从船尾跳入黄浦江,游回浦东……”1999年,黄德昌从有关方面获悉,他的父亲在中国台湾战争中被列为失踪人员。
"他留下了,但被贴上了‘反革命’的标签。"永宁村91岁的退休老人黄伟林遗憾地说,当年他回到石碣时,黄之尽了最大努力。"很少有人和他说话。"
黄德昌为村民针刺。
D
实践信任
1993年,黄德昌带着他的父亲从安徽回到他的亲戚家,然后回到上海工作。1994年的清明节,黄德昌回家为祖父黄日初扫墓,第二天照常返回上海。“在离开之前,我父亲一次又一次地对我大喊大叫。你是医生。人民需要你。这里的人们需要你,需要你成为一名好医生。”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离别竟然是对父子俩的告别。那一年八月,黄突发疾病去世。
此后的每一年,黄德昌都回到史鸷寻根祭祖,每次都默默地回来。一旦有空,他就试图寻找关于他父亲和祖父的信息。大约在2000年,他认识了写乔峰年谱的陈·先生。”当老陈重建乔峰的历史时,他不停地念叨着。黄日初有一个养子。它在哪里?”陈的妻子回忆其亡夫陈,说当陈见到黄德昌,得知参加远征军的史实,他非常高兴,尽管病情严重,但还是多方求证,最后修改了牺牲的章节。
十五年过去了。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电视上看到了反战老兵方阵。黄德昌激动得热泪盈眶:“爸爸,你和他们一样是英雄!”
2017年,黄伟忠主动找到黄德昌,讨论纪念黄日初牺牲80周年的事宜。黄德昌觉得他心中多年的东西都松了。
这一年,为了维护烈士陵寝,黄德昌辗转于上海和石碣之间。有一次,墓地修理工何谈到了腰痛,但说话人并不想听。“没想到当我第二次见到黄医生时,他又回到药箱,给我做了针灸。几次之后,下背痛大为缓解,但他没有服用。”在何的眼里,沪上的医生都是很有实力的。
它转来转去。50多岁的黄伟让黄医生看颈椎,而70岁的姚Apo让他看头痛...每当他听说黄德昌已经回到村里,村民们就会跑到村里去找黄博士。"后来,村民们提前预约了."黄伟忠说,今年,村里建立了一个免费诊所,方便村民就医。
经过几十年的医学实践,黄德昌专注于中医针灸,是上海中医药文献博物馆的主治医师。退休后,他在上海博爱医院工作。“20多年来,我已经回到了石碣50多次,而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有20多次了。”黄德昌说,他第一次感到“村民需要”这是一种他从未有过的幸福。那一刻,他想起了父亲的委托。
为了服务更多的病人,黄德昌最近在乔峰收了一个徒弟。"这是我的根,我会经常回来为村民服务."在追悼会上,他动情地说。
■注释
黄德昌的家乡史鸷村有着不可抛弃的根、灵魂和乡愁。黄莉可德昌,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流浪者在乡下成了陌生人,在回来的路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农村复兴需要流浪者,而流浪者回来养活农村。走好这条路需要勇气和智慧,也需要宽容和接受。在过去的20年里,黄德昌的回归之路艰难而成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农村的伟大爱。
边肖:文局长何超群/照片陈文华
标题:英雄终究会回来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