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绍兴已经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绍兴从江南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种伟大的觉醒催生了新时代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和总结绍兴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和经验,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谱写绍兴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李勇潮头

一个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普及,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绍兴人顺应时代潮流,弘扬第一精神,谱写了绍兴发展的壮丽史诗,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李勇潮头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1月,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开始。1979年春,诸暨三都区和盛县崇仁区的一些生产队开始试行早稻联产责任制,改革首先在绍兴农村地区开始。到1983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绍兴农村全面推行。同期,在工商领域开展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绍兴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1986年,全市国有和城镇集体工商企业普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期,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第二步农村改革得以实施,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工商运输和建筑服务业综合发展的转变。这一时期,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乡镇企业在绍兴兴起。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56.83%,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05%。对外开放始于绍兴。通过实施“引进外资”战略,先后与日本福冈町、鹿苑町和西宫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20多个省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广泛开展了全面横向联盟。1984年12月,绍兴第一家合资企业——浙江嘉友铁有限公司成立。1985年,该市首次实现外商投资16万美元。1988年3月,绍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月,绍兴15家外贸企业首次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绍兴更早实现了县域对外贸易。到1991年,全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规模经济格局。

李勇潮头

第二阶段:1992年1月至2002年11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目标,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市委、市政府重点指导全市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改造、重组、拍卖、转让、重组等多种形式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同时,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乡镇企业改制。到2001年,全市98%以上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完成了改制,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投融资体制改革得到有效推进,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农村税费、粮食购销体制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开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向型”战略得到积极实施。通过设立绍兴经济开发区、积极与上海对接、积极融入长三角、在杭州湾开发建设绍兴工业新城等。全面推进国有外贸企业、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李勇潮头

第三阶段:2002年12月至2012年10月,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级党委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培育大企业;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形成资本市场“绍兴板块”。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在完善土地承包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支持,在全市形成了委托流转、租赁流转、股份制流转、季节性流转和自发流转等农村土地流转形式。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1.5%。同时,以省级产业转型升级试点改革为契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率先做出发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明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兴信息等六大重点培育领域;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绍兴轻纺、诸暨袜业、嵊州铁、新昌轴承已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实施“开放城市”战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重点实施与上海的对接战略,积极走内外资源同步增长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外开放,推动工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李勇潮头

第四阶段:2012年10月以来,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市委以改革引领大局,开展多项深化改革试点,推动新昌县科技体制改革、柯桥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上虞市全国乃至全省企业融资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清一网”基本形成;要素配置市场化、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商业登记制度和“企业改革与营业税改征”税制改革成功实施。深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组建镇远健康、文化投资、广播电视媒体、轨道交通、环境卫生等集团公司。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农村房屋权属认证基本完成,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自2017年以来,绍兴市以“一次办”改革为抓手,推进多领域、多层次改革,改造提升全市乃至整个产业链的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继承和发展黄酒和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文化、商务、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绍兴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和地区开放合作,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城市强市。2017年,绍兴有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利用外资12.9亿美元。姐妹城市数量居中国同类城市前列,已与21个国家的43个城市建立了姐妹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随着开放能源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73家上市企业,20家企业入选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成为中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出口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

李勇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与时俱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0年来,绍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大变化上。

李勇潮头

1.改革开放促进了绍兴从传统农业区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在过去的40年里,绍兴的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1.29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5108亿元,是40年来的123倍。财务实力不断增强。1980年财政总收入为2.35亿元,2017年达到705.33亿元。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1978年,绍兴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为45.6∶32.8∶21.6,呈现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落后的“一二三”格局。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1∶48.7∶47.2。与1978年相比,产业结构由农业和工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酿酒、纺织、手工业,到时尚纺织品、高端染料创作、高端铜产业集群、世界黄酒之都、一流珠宝中心;高端装备、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36.1%、33.3%、28.9%和5.2%,绍兴经济走上了高质量发展轨道。

李勇潮头

第二,改革开放促进了绍兴从江南小镇向区域性现代化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之初,绍兴是长江以南的一个小镇,面积只有8.32平方公里。

1983年土地收回、城市建成后,绍兴市委、市政府根据新的市管县体制带来的变化,开始实施以城市为中心、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保护古城、开辟新区”的发展战略。自1991年以来,城东新区的开发已经启动,并有计划地改造旧城,适度建设城南新区,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通过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区建设,绍兴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力开始增强。2000年6月,保江新区开始建设。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北上、南拓旅游、沿江开发、多方位拓展、成为杭州与宁波之间崛起的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12月,镜湖新区成立。2010年7月,滨海新城开工建设。2013年10月,绍兴县和上虞市划区,绍兴市总面积达到2942平方公里。此后,市委、市政府以大湾区大观园和大通道都市圈建设以及杭甬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实施了连接杭甬的区域发展战略,力争把绍兴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连接杭甬的国际城市和人文交流的特色城市。在建设以镜湖为核心的城市核心和标志性新城的同时,我们将实施推进古城更新的战略,通过保护和利用古城,缓解非古城功能,不断提高城市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李勇潮头

3.改革开放促进了绍兴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绍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从1985年到2017年,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69元增加到30331元;从1999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580元增加到54445元。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9年的36.7%和45.4%分别下降到2017年的27.4%和30.1%。居民的生活已经从以温饱为主的温饱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和享乐型消费。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费为26495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2.6平方米;每100户家庭拥有49.13辆汽车、78.69台电脑和238.93部手机。

李勇潮头

改革开放40年来,绍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发展迅速。在改革实践中,绍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方针政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走出了符合绍兴实际的发展道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李勇潮头

一是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努力把握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历届党委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谋一区”与“谋大局”的统一,坚持“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标杆意识。在深刻把握绍兴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顾全大局,提出并实施了绍兴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引领和推动了绍兴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绍兴地委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顺了指导思想,转移了党的工作重点,开创了绍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3年撤地建市后,针对绍兴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力资源丰富的现状,市委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市”、“开放城市”、“强市”、“品牌建设”等战略;结合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和经济相对发达的事实,提出并实施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旅游大城市的战略目标。然后,根据时代要求,确立了“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和“特色工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为了进一步激活和释放人民的创造力,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促进先行、实现富民强市”等战略方案。这些战略规划和目标立足于绍兴的历史和现实,为绍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硬环境。从改革开放初期实施适度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到把握大势,政府与市场、城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一系列关系得到正确处理,体现了正确的战略导向对绍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

李勇潮头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各级党委的广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活动,这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导群众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后,市委组织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座谈会和教育活动,明确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1988年,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市委召开了“绍兴精神座谈会”,引导全市人民吸收绍兴历史文化精华,弘扬乡镇企业发展中涌现的“四千”精神,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各级党委广泛深入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引导群众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市场观、竞争观和效益观。新世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委组织了许多关于思想解放的大讨论。2000年,市委先后启动了以“致富思源,致富思进”为主题的“双思”教育和“总结绍兴经验,弘扬绍兴精神,开拓绍兴未来”的讨论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发展意识,加快绍兴改革发展步伐。2004年,在全市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关于"勇敢和剑的精神"的大讨论,激励全市人民克服困难,努力发展。2005年以后,“开拓创新、率先行动”、“树立新形象、创新成果”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弘扬英武精神、促进率先发展、富民强市”的讨论实践活动相继开展,形成了昂扬向上、奋发向上、勇于突破的精神。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市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全会重大决策,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绍兴的重要指示紧密结合。全市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开拓工作格局,树立“市外就是市外”的观念,推进“八八”战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正是由于思想的不断解放,绍兴在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都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李勇潮头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探索绍兴改革开放的道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绍兴历届党委始终坚持中央的方针政策与绍兴实际相结合,异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与创新,勇于超越自我。绍兴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逐步延伸到国有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如“扩权松绑”、承包经营责任制、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等。20世纪90年代,全市先后实施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也催生了绍兴企业竞相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形成了引人注目的资本市场“绍兴板块”。同时,就“大胆、放手、分散”和“不限制发展比例”而言,可以更高;不限于发展的速度,它可以尽可能快;不局限于经营规模,而是大就是大;在宽松的环境和“无限经营、边住边住”、“四无限”等优惠政策的刺激下,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与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一起,在绍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营经济集团,成为绍兴经济的支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在绍兴基本形成。2000年前后,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产权交易、建设项目招标、政府采购、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等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统一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了区域市场经济体系。在绍兴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绍兴市委、市政府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的关系,坚持“发展中加强保护,保护中加快发展”的理念,开展了文物古迹修复、河湖整治等一系列保护维护工作。按照“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相结合的要求,探索出我国著名的古城保护“绍兴模式”。这些改革创新措施为绍兴的发展提供了先发优势。

李勇潮头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绍兴历届党委高度重视社会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统筹规划,确保和改善民生。教育是人们创造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市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增加公共教育经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我们应以建设教育基本现代化的乡镇为出发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7年,绍兴已成为全省基础教育普及率最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比较完整、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委把做好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工作、大胆创业;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通过转岗培训、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发展社区服务业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就业机制。同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截至2017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328.96万人和461.84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31.81万人;全市实现了城乡规划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金年支出3.05亿元,低保金受助人数49528人;医疗救助113.5万人次,救助金额1.22亿元。

李勇潮头

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

边肖:黄黄

标题:李勇潮头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