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杨东来带着新昌口音的话语充满了自豪。“我们已经制定了‘港珠澳大桥标准’的钢桥面铺装,工程质量是世界一流的!”
杨东来,新昌县惠山镇人,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港珠澳大桥项目CB07合同段项目经理。
他的绰号是“专注”
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揭开了粤港澳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杨东来戴着象征荣誉的代表卡出现在开幕式现场。"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一生难得的经历."19岁时,杨东来考入Xi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并开始从事公路建设。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级的国家超级工程,全长约55公里,桥面铺装面积70万平方米,相当于98个足球场。杨东来担任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带领长大公路工程队承担40万平方米的摊铺任务。
杨东来的绰号是“焦点”,这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性格:从事路桥建设30多年,杨东来始终坚持“做一个工匠,培养他的聪明才智”的初衷。从广州的洛溪大桥、虎门大桥、浙江的嘉善大桥、正在建设的虎门二桥,杨东来和他的团队始终秉承着“匠师”的精神。
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就在赢得港珠澳大桥项目CB07标后,杨东来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港珠澳大桥桥面沥青混凝土应达到15年的设计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普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只有8年。
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有着丰富道路建设经验的杨东来却充满信心:“只要你做到了极致,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是极致,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前,杨东来带领团队准备了三年。在珠海港人工岛实验室,进行了两年的轻试验,对33种沥青方案进行了逐一比较,试验了1000多吨混合料,并进行了240米路段试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建造桥梁时掌握和控制桥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在港珠澳大桥桥面施工中,杨东来团队的有效工期仅为153天。在项目建设中,该团队率先采用了微米级钢桥面骨料级配技术;首次引进车载抛丸机,开发了MMA全宽度自动布料系统、湖沥青熔化搅拌设备、侧摊铺机等配套机械设备。GMA路面成套施工技术研究形成,并成功应用于超大桥面铺装工程。
期待着不期而遇的家乡建设
杨东来曾带领团队参与嘉善桥的建设。"十多年的钢桥面铺装经验,没有一个是一样的."每次采用钢桥面铺装方案,杨东来的团队都会根据相应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而不是照搬以前的方案。建设前,“再提高”是杨东说得最多的关键词;在施工过程中,不定期的项目团队总结将成为一种实践,目的仍然是“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施工后,"回头看"也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这样下一步施工就可以改进了。"
港珠澳大桥开通时,杨东来带领团队前往虎门二桥施工现场。"建一条路,打开它,然后奔向下一个建筑工地."对杨东来说,他和他的团队总是在一个开创性的旅程。“我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质量最好,使用寿命最长。接下来,我们还将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并出国修路。”
回顾过去,当他参与建设嘉善桥,杨东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六塔斜拉桥太美了。大桥开放后,我们在现场留下了许多照片。我期待着下次再见到我的家乡。”
边肖:见习陈奇·陈文华
标题: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