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又见面了
500多人一起吃团圆饭
"当你离开家时,你的口音不会改变,你的头发也会褪色."昨天上午,在新昌县大石居镇黄滩村,40年前因赵昌水库建设而移民的村民纷纷返乡,500多人欢聚一堂,共度中秋节和团圆饭。
我40年没见你了,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见面。“我是谁的女儿?”“你爸爸是某某!”在问答之间,笑声和对过去的记忆又回来了。“40年来,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聚会!”黄坛村委会主任翁伟平告诉我们,我们为这次聚会已经准备了八个多月。对于500多名移民到其他地方的“黄坛人”来说,40年来他们一直期待着这样一个聚会。
500多名移民回家过中秋节
昨天早上,81岁的翁远林刚刚走进黄坛村,同年龄的徐兴春立即向他打招呼。由于赵昌水库的修建,翁远林一家40年前搬到了梅珠镇前山村,而徐兴春一家则选择搬回黄坛村居住。
在聚会之前,这两兄弟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了。一路进村,翁元霖不时遇到几个熟人,不可避免地要停下来和他们握手。在村子的中央,已经搭建了“纪念黄坛移民40周年”的舞台,许多观众坐在舞台前的一排排木凳上。
72岁的何·彭懿身着盛装,站在舞台后面等待表演。同一天,和他的队友们将向乡亲们展示新昌的表演。他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这么多村民面前表演。"如果演出很好,以前听过的人可以马上听到。"对一些来自黄坛的老移民来说,樊氏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新昌樊氏是流传于黄坛村的一种传统音乐,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何·彭懿记得,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是一个乐队成员,村里经常有演出。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学会了表演。后来,由于移民的迁移,十场演出一度中断。
2007年,搬到梅珠镇下一村的石菊林决定恢复十场演出。搬到梅珠镇范田村的何彭懿自然感激不尽。移民到七星街后村的翁杨梅和移民到梅珠镇下一村的潘小祥也加入了队伍。如今,新昌樊氏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演出的时候,黄滩村的村民翁·梁云和村民们正忙着安排52桌的晚餐。演出开始后不久,天就开始下雨了,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雨并没有停止每个人的热情。有些人站在屋檐下,有些人举着雨伞,眼睛盯着舞台。
中午12点,看完演出后,移民们开始坐下来吃中秋节团圆饭,坐在一起,总是有没完没了的谈话。
40年前,360名村民搬走了
"平方英寸在老地方徘徊,黄坛梦见蓬莱."“离开故土过四十个秋天,村里乡亲的长度将被描述。当地的口音仍然是白发,年轻人和老年人与父母手拉着手。”……
昨天早上,移民局官员高益、王一淳等人写的关于家乡情感的诗和文章被张贴在黄坛村的签到台的外墙上。许多移民拍下了这些诗歌和文章,笑着说,黄坛村的文人已经说出了每个人想说但没说的家乡情怀。
黄滩村位于赵昌水库的尾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20世纪70年代,黄坛村有412户人家,人口超过1700人。房屋分布在一条卵石路的两边,周围都是溪流。"我记得村子里的那条街叫做十里长街."移民史钦忠告诉。由于赵昌水库的修建,1978年,该村360户居民搬迁到县城的梅竹镇、大石咀镇、七星街等地,并尽可能搬迁到江西省。50多个留守家庭选择搬回来,在原来的后山上盖房子。60岁的管一家九口搬到了梅珠镇坪水庙村。在拆除了原来的三栋两层小楼后,移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将拆除的材料运送到坪水庙村,在当地生产队的帮助下,该家庭建造了五栋两层小楼。
"起初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生活很艰难。"关说,他第一次来梅珠时,心里不可避免地有一种不安。他自己也不习惯,每次出去工作,他都要跟着当地的村民去找地方。一年后,这个家庭已经逐渐融入新的生活。
虽然新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但家人还是会想起黄坛村的生活。作为一个木匠,关的工作相对比较自由,所以一旦有了空的时候,他就会回到黄坛去和几个优秀的移民一起玩。关喜欢文学,学会了写诗。他的家乡黄坛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人们彼此分离
40年前的移民重建了整个黄坛村,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于移居外地的黄檀人来说,黄檀总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然而,距离不会切断人们的感情。相反,乡愁使人们联系更加紧密。
40年前,67岁的退休教师史冠谦(音译)带着妻子和儿子搬到新昌县大石镇西山村,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的家庭与以前的村民关系并不密切。
十多年前,石冠谦和几个熟悉的黄坛移民开始在农历正月十五聚在一起,谈论他们以前的生活。后来,参加聚会的人数从七八人增加到40多人,这一活动还在继续。
今年正月十五,大家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纪念黄坛移民40周年。“我们认为是时候让每个人聚在一起了。”石冠谦说,10年前,他们也发起了移民聚会,但当时他们只发了一个小通知,就有200多名移民参加了活动。结果,包括石冠谦在内的10多人一起发起了这个40周年庆典。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参与,关等人还来到黄坛移民居住的村庄张贴告示,欢迎大家回来看看。
再次走在家乡的路上
昨天上午,石钦忠,谁搬到了大石居镇,回到了黄坛村与他的家人。他指着赵昌水库尾部的水面,告诉他他的家在黄坛龙街的西出口,前面有一座石桥。
搬到梅珠镇前山村的马友平回来后,带来了她自己的《黄坛全景》。没有绘画基础的马厚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幅画。
马友平今年53岁。当他40年前移民时,他13岁。现在他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每次我带我的孩子回来,我的孩子总是问我以前住在哪里,所以我开始考虑画我们以前住的黄坛村。”马友平说,在童年的回忆和长辈的指导下,他开始创作。在没有绘画基础的情况下,他上网寻找相关的教材。当他白天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时,他会在每天晚上九点以后画画。就这样,从2017年到今年7月,马友平终于完成了40年前重现黄坛村的《黄坛全景》。
昨天,马友平把他的画捐赠给了黄坛村。昨天早上,74岁的潘小祥回来了,小心翼翼地走来走去。“与40年前相比,黄坛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传统得到了保护,这是非常好的。”老人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关注黄坛村的变化,他很高兴看到现在的村庄面貌。
“这是我见过的最热闹的黄坛村。我太高兴了。我希望这样的活动将来能成为所有黄坛人的节日。”36岁的张林从小就住在黄坛村,18岁时去温州打工。现在他也关心家乡的发展。昨天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度假。
:于莹莹文/照片黄
标题:40年后的中秋节,来自新昌黄坛村的500多名移民在家乡团聚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