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节给一个小村庄带来了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流动,分享着新鲜的童年记忆,复兴着民俗文化,如孙段被遗忘的地方戏曲和特殊的手工艺品……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根”。2008年,我省建立了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点,绍兴以其保护良好的民间文化——祝福,成为浙江春节的唯一标志。
近两年来,岳城区三端镇依托鲁迅祖母的家族文化,深入挖掘相关民俗风情,在整个旅游建设领域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以大型节庆为传播的抓手模式,为激活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思路。
渗透:文化旅游节中的民俗追忆
上月末,鲁迅奶奶民俗文化旅游节在三端镇皇甫庄村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越剧、太极剑、包公游行、龙舟竞赛...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晚宴一个接一个的播出,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
演出开始时,整个舞台都被包围了。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孙端当地的民间表演“打叉”。我看到表演者用双手摩擦叉子的手柄,叉子快速旋转,上下滚动,左右飞舞。表演者在身体的前后左右交换各种形式的表演,叉杆上的发声环发出清脆悦耳的特殊声音,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民间文化旅游节的亮点——赛龙舟,让每个人都倍感兴奋。镇上的每个村庄都有一支队伍参加比赛。村民们穿着深色的衣服,尽管年事已高,却很强壮,而且他们都擅长嬉戏。我只听到一声枪响,每个队的队员都用手划桨,划着波浪冲向终点线。岸上加油的声音永无止境,河边住宅的窗台上布满了黑色的人头。
孩子们还不忘为在陆羽巡游的包公祈福。非传统地区的工匠生产的非传统小吃供不应求。唐华和南瓜花很受大家欢迎。郑先生,皇甫庄人,上海人。他回来和家人一起观看龙舟比赛。他还邀请了上海的朋友来体验他家乡的民俗风情。他说:“我没想到这个节日会恢复童年的民间活动。我很自豪地看到我家乡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好。”村民孙晓回忆说:“从童年庙会到现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节,花了20多年的时间。每年的6月16日,皇甫庄总是那么热闹,家家户户都挤满了客人,堪比新年。”
孙端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年初,在鲁迅奶奶家的安桥头村举行了祝福文化旅游节,祝福、祭祀灶神、折叠元宝、除尘...鲁迅笔下的祈福场景被还原,3万多人被吸引到这个小村庄,每个人都提前过了一个古老的民俗年。去年,首届鲁迅奶奶民俗文化旅游节挤满了人。
传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
“我们的民俗文化旅游节非常受欢迎,这要归功于孙端镇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承载着每个人的童年记忆,很容易产生共鸣。”孙端镇文化站站长粱山说。
孙端是文学巨匠鲁迅的祖母家。鲁迅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他的作品中提到了许多民间文化。例如“社会歌剧”中提到的“春运”和“祝福”中提到的“祝福祭祀仪式”。此外,孙端一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具体类型尚未统计。农历六月十六日的龙舟比赛更具代表性,比赛中还有庙会。过去,村民们会聚在一起祈祷和交易农副产品。每年,玉林村、皇甫庄村和小库村都会自发组织龙舟比赛。这一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一直流传至今。过去,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后双盆村有一年一度的观潮节。此外,还有许多老艺人在三端镇织网酿酒。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间活动逐渐平息。
基于此,为了传承和发扬当地民俗文化,以文化引领推动农村振兴,三端镇党委政府抓住全球旅游建设的机遇,打造鲁迅老奶奶的旅游品牌,深入挖掘鲁迅文化,结合周边民俗风情,通过表演、美食、展览等形式,在节日期间逐一修复。
“十碗头”是孙段民间节日必不可少的菜肴。因为盘子的数量是十个,而且盘子是用碗盛的,所以它被命名为“十碗头”,意思是“完美”。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民俗,在去年的民俗文化旅游节上,三端镇举行了十碗头评选比赛。配料主要是三川特产,全镇动员参与。村民们用灵巧的双手烹制出了最能代表十碗三端头的菜肴。结合鲁迅奶奶的文化,他们把这些菜重新命名为“奶奶的十碗头”,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的乡村宴席氛围。
思考:创新民间文化传播形式
三端镇民俗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为激活当地民俗文化开辟了一条道路。孙端镇党委副书记朱晓燕表示,从去年开始,每年10月16日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和年底、年初的祝福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每年都如期举行。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了政府的主要推动之外,不可忽视,传播主体应该多样化。其次,要丰富和创新民俗文化节的形式和内容。
镇上的人有相似的观点。皇甫庄人金惠生建议在民俗文化节中增加晚间节目。在过去,当地人会唱三天三夜的社会戏剧来配合龙舟和庙会,希望进一步恢复这些细节。沈还建议加上一些古代孙端的传统,比如女儿出嫁的场景。
"政府通过机制创新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上海游客王林(音)表示,如果要求研究人员整理出三端的民俗文化类型,并将其编成一本书,那么将会建立一个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样民俗文化就可以体现在一个更加立体的场景中,游客也可以与之互动。
十英里不同的风,一百英里不同的风俗。民俗文化承载着乡愁,丰富着乡村文明,应该继承和发扬,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专家建议,更多的民俗文化应该“跳出”课本,进入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营造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边肖:王旭东实习生吴孟可黄方静
标题:孙端:这唤醒了乡愁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