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与朱宝大桥直接相连的道路曾被称为活竹巷
1947年,清丰报社设在活竹巷板桥头
绍兴越城区南部的朱宝桥前有一条路,解放前叫活竹巷。据1949年2月的统计,当时绍兴市有5家报纸,火烧巷有4家报纸,分别是《绍兴民国日报》、《绍兴新闻》、《宝月》、《绍兴商报》,可谓“报纸街”。
王子瑜出生在火竹巷
活竹巷位于朱宝大桥的东头,那里曾经有一座山叫活竹山。根据《越中杂识》,位于卧龙山东角的火珠山小巧玲珑,绝对是龙珠因此,这座桥最初被称为活竹桥,这条小路也以这座山命名。活竹巷是东西向的,从东边的主要街道开始,也就是现在的解放北路,到西边的朱宝桥结束。由于近代绍兴湘县俞亲王故居位于木桥巷,民国时曾改名为路。
1874年,王子瑜出生在火竹巷板桥头。他年轻时是个学者。1902年,29岁的王子瑜成为绍兴县惠济郡立学校的校长,周任剑和秋瑾的弟弟章宗都是该校的学生。同年10月,王子瑜在离火烧巷不远的仓桥街创办了进步书店“万卷书店”,还创办了“进化农场”,倡导改革、清洁衣物,争取民主自由。1903年5月,王子瑜、宗佳美、杜亚泉等人创办了越县公学,资助徐锡麟创办了明道女子学校。7月,绍兴第一份印刷报纸《绍兴白话报》出版,专门宣传民主革命,被誉为“绍兴报业的鼻祖”。
《绍兴白话报》旨在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打开地方风气。起初,这是一个为期十天的问题。后来,因为王子瑜从上海购买了活字印刷设备,他开了绍兴印刷厂,把它改成了五天一期。编辑及主要撰稿人有蔡元康、王梓丞、任友虎、何友展、胡中生、沈友芝、刘大柏等。,栏目包括《论说》、《大事记》、《绍兴五千年人物谈》、《小说》、《绍兴近况》等。除了收集国际和国内的事件,绍兴白话报也有很多关于绍兴现状的评论,并有广告附页。
《绍兴白话报》创办于涪城小学(现为旧市政府所在地),但在王子瑜的影响下,与之相邻的《绍兴报》、《宝月》、《冯晴报》、《绍兴商报》等报纸相继在火竹巷创刊,使整条巷子的印刷厂彻夜鸣响,成为传播绍兴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场所。据统计,1903年至1949年,绍兴报刊发展繁荣,出版了115种报纸、182种出版物、48家通讯社和3家广播电台,在全省仅次于杭州。
“报纸街”出名是有原因的
民国时期,绍兴的报纸为什么会聚在一起,集中在一条小火珠巷里?报纸收藏家陈对此进行了研究。
陈介绍,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夕,民主爱国运动风起云涌。这一时期,国内革命团体和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竞相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营造推翻清朝的舆论氛围。当时,绍兴是光复会的大本营,王子瑜也是光复会和同盟会的成员。他于1903年创办的《绍兴白话报》是绍兴第一份新闻报纸,先后出版了《宝月》、《商业杂志》等七份报纸,形成了绍兴新闻史上第一次报纸高潮。巧合的是,许多报纸愿意追随王子瑜,选择在同一条巷子里经营报纸。
第二,武昌起义的胜利使人民的心高涨,革命青年追求民主思想,促使绍兴办了一段时间的报纸。1912年1月,绍兴革命文学集团“麝月”在时任山社小学师范学校督学周树人(鲁迅)的参与下,创办了《阅多日报》和《麝月系列》。此后,星星之火逐渐点燃了燎原之火。在此期间,绍兴创办了24种进步报纸。其中,以《岳州报》为代表的进步报刊在火竹巷创办。
第三,1946年初,国民党官方报纸《绍兴民国日报》迁至玉子路。因此,在那个时候,主要报纸的印刷机的轰鸣声和走在街上的报童的叫喊声使这个“报纸街”出名了。
采访结束时,陈遗憾地说:“路1949年后改名为光明路。本世纪初,为了建造绍兴大剧院,沿街居民被拆除。现在,除了从绍兴大剧院西边到朱宝桥东边大约100米的那段,也就是现在的光明路,其他的地块都成了城市广场的通道。霍竹乡旧报纸的历史是我市发展演变中的一个罕见印记。尽管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但它仍然值得记住。”(照片是档案)
边肖:顾鹏程黄方静
标题:隆隆的印刷声中的“活竹巷”曾是绍兴的“报纸街”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