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于,因病去世,享年93岁。
昨天上午,余的老同事、老朋友、受他支持的学生以及得知这一消息的群众前来为他送行,悼念和缅怀这位传奇而可爱的老人,他在15岁时成为地下毒贩,担任新昌县县长兼县委书记,自2001年以来筹集了1400多万元的援助。
15岁的地下交通官
于出生在新昌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没有风雨和土地的庇护,全家只能在城南门外的菜园里租房。当时新昌县并不大,城墙四周荒芜破败,很少有人来。
由于家境贫寒,于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成了一名搬运工。他跟随表弟和其他人在盛鑫之间搬运货物,挣钱养家。
于11岁时,他的妹妹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俞的家因为位置偏远而被确定为联络点。共产党员经常到家里聚一聚,于是秘密决定参加革命。
因为余太小,不能引起怀疑,余经常要他给其他党员写信。有了搬运工的专业掩护,加上沉着和聪明,于总能完成送信的任务。在我姐姐于的推荐下,15岁的于开始担任党的政治交通官。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夏天,于把的资料用油纸包好,夹在棕色的凉帽丝下面;冬天,让妈妈把信息缝在他的草鞋和袜子里。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于有时用毛笔写一封无关紧要的信,然后用淘米水把情报内容写在信的空白处。即使被搜查,这也是一封普通的家信,不会被怀疑。分娩后,接受者可以通过用碘和棉花擦拭来展示它。
新昌县被日军占领后,余一直在日本侵略者的眼皮底下传递情报和护送战友。
“后来,我听说他在传递情报时会很紧张,但他并不担心牺牲,而是担心如果他被发现,情报就不会发出去。”俞柏仁是俞的侄儿,与舅舅感情深厚,以前经常听舅舅讲传递情报的故事。
放开发展山区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从新昌县委机要秘书处起步,先后担任城关镇党委书记和厂长。改革开放后,他担任新昌县委副书记、县长和书记。
多思考、多努力是余一贯的作风。在担任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期间,他重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重视总结和提高自己的经验,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实事。他把全县98万亩山林分为三部分:国有山、集体山和社员自己的山。同时,他组织力量实行山林所有权,并以县长的名义向住户颁发证书。当时,新昌的国有山林又大又大,但县乡政府无法管理。于创新性地提出将10亩以下的国有小山区连同林权一起下放给村民集体经营,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掀起了护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热潮,把全县的皮棉生产和多种经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于还精心选拔了一批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做好了政社分离工作,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做到了“一户有粮,一户有花”。特别是经过连续三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和一批山区小水电站的建设,新昌县已成为全国100个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满足了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在工业方面,以国有工业为龙头,建立和扶持了一批社队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新昌的老同志和外地名人,积极协助乡镇企业解决资金、技术、设备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新昌地方工业的发展壮大。
新昌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于的苦心经营。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千年石刻弥勒佛像的保护,到梁白台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建设,到倡导“红色旅游”激励下一代,到“警钟山纪念碑”的建设,以及鼓山书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等。
关爱下一代
从1987年到2016年,本该安享晚年的于利用余热让新昌县关爱下一代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1989年,新昌县率先成立全市第一个关爱下一代工作组织,于任会长。在他的建议下,新昌县政府决定为贫困学生筹集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
在余的抽屉里,有一大摞信,其中很多都是黄色的。这些信是由得到他帮助的学生或家长寄来的。其中一封信写道:“因为像余爷爷这样的好人无私地帮助我们,我们相信贫穷不是一种悲哀,我们将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
这封发黄的信是许多年前由一对收件人寄出的。我的姐姐和哥哥一个接一个地上大学,但是我的父亲,作为这个家庭的支柱,生病了,这使得这个家庭入不敷出。于了解情况后,迅速召集关同志,为弟弟妹妹筹集助学资金3000元。
这种帮助只是一个缩影。在过去的30年里,余一生都很节俭,一直穿着一双布鞋四处走动,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过冬和避暑,但他把退休金存了起来,并结对供养了50多名贫困学生。余还热心地带头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与关心他们的人结对。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5年,共筹集了1400多万元助学金,150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
新昌海关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玉润表示,曾三次荣获“全国关爱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于支持贫困学生爱心日空,为新昌海关工作委员会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俞老的不懈努力下,新昌县成立了从乡镇到村、社区、企业的紧密工作委员会。
边肖:于莹莹潘晓林实习生陈奇·陈文华
标题:新昌传说中的老人余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