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吉台入口处的徐世昌牌匾,题为“志杰方行”。
“丘吉”站台大门的正门。
7月22日下午,当我参观诸暨市应殿街镇黎姿古村落时,发现一座清代古建筑上挂着许多匾额。其中一个由中华民国总统许世昌所写的匾额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俗话说,牌匾是一个故事,牌匾是一段历史。徐世昌亲笔题写并赠送了一块匾,上书“方行直街”。这位伟大的总统显然是在赞扬老房子的老主人的高尚抱负和良好行为。那么,在这些看似普通但保存完好的小山村古宅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呢?
在查阅了徐在子罗的家谱,并逐一拜访了老宅的后人后,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在这座老房子的祖先中,曾经有一位传说中的"干净、善良"的女人,她的坚定、孝顺和善良受到了世人的称赞。今天,她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子孙后代,并由这个家庭代代相传。
这个古老的村庄和老房子现在是一百年前的古老牌匾
紫洛村位于百里无邪风景区的上游。这个村庄风景优美,四面环山,被竹子覆盖,四面环水。汩汩的水流从北向南流向百里无邪龙。据史料记载,这个村子是在宋初由徐的祖先迁来的。古时候它一直在阜阳管辖之下,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置于诸暨管辖之下。
这个村庄不仅有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许多名人。村里的古街区保存完好,到目前为止,已保存了50多座明清古建筑。在古街区的北部,“丘吉”老房子看起来很古老,有着独特的古老魅力。这座古老的庭院建于清朝,是一座典型的露台建筑。整个房子的原木结构,用青砖和瓷砖,雕刻的横梁和油漆的建筑物,是简单和庄严的。
在“丘吉”老房子的屋檐下,挂着四块匾额。其中,最早的是叶于元年(1909年)在浙江平阳所写的《残存堂》,即《秋录》堂。另外三首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按年代顺序写的:《直解方行》,1918年被徐世昌称赞;1920年浙江省省长金申赠送的“厚道”;和1922年阜阳县令庄伦义所赠的“积德”。从最后三块匾额可以看出,这座古宅应该是几代人的好家,因此受到当时各阶层的称赞。
据了解,徐世昌于1918年被国会选为中华民国总统,并于1922年辞职。徐世昌被后人称为“文化与治理之长”,他对国学有着深刻的认识,不仅著书立说,还学习书法。他的大部分书法是行草,这是著名的一段时间。
家谱古籍中记载的事迹
至于总统牌匾的表彰,我们可以向丘吉的子孙和一些老村民解释,但很难详细解释。为此,村里的一位退休教师、文史爱好者被专门找到,并向他借了徐的家谱。在这套古籍中,终于找到了一些关于这件事的记录。
原来,徐世昌称赞的是一位名叫于幼贤的孝顺妇人。《徐氏族谱》第四卷载有《于友贤列传》二则,均为1922年阜阳太守李瑞年、于友贤侄徐守楚所撰。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相似。他们都记录了于友贤的个人情况和他被总统授予牌匾的事实。在李瑞年的文章中,人们记得“人有形状,闻有形状,服有形状,许主席给了志杰一个大数目”;徐守楚的传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到时候,你会听到,你会为之服务,总统会等待”。
就这样,一个传奇女人的人生故事浮出了水面。
孝顺女性的感人故事
据有关于幼贤的记载,她出生在萧山,父亲于是青泰学生。
21岁时,她嫁给了许玉才,一个紫色的男人。许玉才是徐兴林的儿子,徐兴林也是学生。这场婚姻可以说是完美的一对。然而,许玉才的身体很虚弱,于幼贤在嫁给丈夫后“很注意饮食”。当时,徐家开了一家造纸厂,山里还有很多土地森林。然而,徐家却以慈善之心传宗接代,钱财散了。因此,刮起的刮痕不多,生活相当悲惨。于友贤一直以来都很勤奋,努力支持这个家庭。她一天只吃一顿饭,但会好好照顾她的丈夫和公公婆婆。
清同治元年(1863年),余友贤的平静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家谱记载:“广东土匪闯入阜阳,毁坏民房,杀害父兄,绑架人民的子女。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一起大抢劫...于是所有的城镇开始努力练习,士兵们来了,想到了共同的帝国。”当时,“越匪”袭击诸暨十二都步骘、阜阳桑园、昌口,然后在诸暨草塔屯积士兵,经常派人到子罗打听情况,想进村。
于幼贤的岳父徐杏林组织村民成立了一个村保护小组,出售土地和土地,作为集体工资。于友贤日夜织布,缝补衣服,煮茶,支援护村小组。此后,“越匪”在一个雾天进军黎姿,村保团坚守在长庆岭。经过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岳匪”撤退了。当时,官兵到达浙东,“广东土匪”撤退,从而避免了灾难。战争结束后,于友贤饿的时候非常难过,所以她煮了粥来解乏。
战争期间,自洛的村民照顾老人,带小孩躲进山里,山谷“战战兢兢,一夜之间有几个惊喜”。于幼贤的丈夫在她只有27岁的时候就在震惊中去世了,她的儿子徐三才3个月大。余友贤当时想跟着丈夫,但她把孩子抱在怀里照顾,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从此,她不再再婚,坚持妇女道德,“鸡叫,斗转休”,一心一意抚养儿子,并亲自为老人服务。作为母亲和父亲,她对儿子非常严格,并督促他努力学习。我儿子很聪明,学习很努力。当他20岁时,他是一名“学生和弟子”。
于友贤的孝道在当时也很有名。71岁的陈丽华(音译)是余友贤曾孙的儿媳妇,她现在仍住在秋吉的老房子里。她告诉她,有许多余友贤的故事是从她家传下来的。
于友贤非常善良,并致力于慈善事业。根据家谱的记载,无论她是亲戚还是朋友,只要有人有困难,她都会慷慨解囊,尽力救济。尤其是孤独的老人,她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们。如果有来自其他地方的乞丐,她会亲自送食物,互相安慰,她一生都是这样。“这个村子被称为好女人”。
“东海孝”的名字很清楚
光绪年(1897),于幼贤,61岁,“生于幼年,死于无病”。她死后,她的事迹逐渐流传开来,被世人称为“东海之孝”。于友贤去世25年后,子坝的村民向政府报告了他们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事情告诉了总统许世昌。许世昌深受感动,为表彰余友贤的精神,题写了“志杰方行”。后来,浙江和阜阳也给了徐家一块匾。
据了解,龟兹门是由于幼贤之子许三所建。入住后,将牌匾挂在屋檐下。徐三和的妻子楼深受于幼贤及其祖先的影响。他们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孝顺,村民们总是告诉他们。
在《秋记》正门的斗匾上,写着“一绝孙谋”四个大字。这句话出自《尚书》,大意是为子孙后代做好安排。余友贤的后代告诉他们,他们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意味着他们的祖先教导他们要坚持孝顺、善良、行善,并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陈立华说,这是他家的一句老话,流传至今,并将代代相传。
:孟文/照片黄
标题:“东海孝”的精神流传至今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