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珍的近期照片(被调查者提供的照片)
“老徐如珍,终于找到你了!”6月25日,上虞区关白丁街四路的一个小院内,上虞区有关领导牵着一位老人的手,一次又一次向他打招呼,要求有关部门好好照顾老人,让她安享晚年。
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何云的女儿,何云是著名的抗日烈士,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找到她费了很大劲。
在寻找烈士之后,
原来,几天前,上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受北京有关部门委托,请求协助调查上虞抗日英雄何云的后人下落。如果他们还活着,他们想邀请他们参加在山西省左权县举行的烈士追悼会。
何云烈士的故乡在上虞市何勇镇竹乡村。上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接到这项特殊任务后,首先联系住在何勇镇的新四军老兵戚明渠的儿子戚耿尧。当老七听说自己在寻找何云烈士的后代时,不顾自己80多岁的高龄,毅然步行数里来到朱祥村委会询问何云的后代,但没有结果。村干部只透露何云有个孙子可能在杭州工作,他们不知道具体的姓氏、工作和电话号码。这时,一位热心的老同志提供了一条消息——“何云的女儿曾经住在丁洁寺,你可以去丁洁寺居委会打听一下。”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了过来,但是因为他们不能提供他们要找的人的名字,其他人也帮不上忙。
第二天,上虞文化史专家陈海雄又补充了一条重要线索,要求上虞区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在丁洁寺关白市场监督管理处附近找到一位名叫陈造团的老人。“如果你能找到她,她会告诉你何云女儿的地址。”然而,没有详细的地址,在一个大的住宅区很难找到一个不知名的人。“我们只能用最愚蠢的方式,在门旁边的走廊里问过去。当我到达第三栋楼时,当另一户人家接电话却不知道时,楼上突然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说她知道陈早珍家的大概位置。”上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赵霖说。
就这样,在陈造典的带领下,上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群人终于找到了这位英雄,文章开头的这一幕就这样出现了。
特殊革命家庭
徐若珍,生于1927年,身材矮小,但精神饱满。他的讲话仍然清晰,除了他不能移动他的腿和脚。很难看出这位老人已经92岁了。老徐告诉她,她出生于1927年11月,即4月12日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她的父亲是一名革命者,他知道自己迟早会惹上麻烦,甚至会失去生命,他害怕自己会给他的家人带来麻烦,所以在一岁之前就离开了她和她的母亲。“当我父亲离家参加革命时,我只有10个月大。后来,我母亲再婚了,我和父母一起长大。”虽然我对父亲没有印象,但当老人提到他的父亲时,他还是很难隐藏自己的想法。
许汝珍1952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区政府和供销社工作,1983年从关白粮食管理研究所退休。因为她改了姓,性格低调,从不在公众面前张扬自己,所以虽然她一直住在上虞,但知道她的家庭背景的人并不多。退休后,老人隐居起来。十多年前,妻子去世后,她很少外出活动,生活中主要由保姆照顾,这就是为什么她对自己作为何云烈士的女儿的身份知之甚少。
永远的怀旧
徐如珍的独子黄克明今年57岁,目前在杭州工作。前天他打电话给他时,他说他接到了北京的电话,邀请他作为家庭代表参加在山西省左权县举行的烈士纪念活动。"但是具体的时间和路线还不清楚,我们必须等待通知."
20世纪80年代初,黄克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技术学校(现为军事运输学院的前身)学习。自那以后,他一直在部队工作,并于2002年被调到杭州。黄克明说,从小学开始,他就经常听父母讲他祖父何云的故事。在20世纪90年代,他还阅读了一本小册子,以了解更多关于他从未谋面的祖父的生活和抗日战争故事。
“我父亲曾经去过我祖父的墓地朝拜。如果我这次去参加活动,我也会去河北省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拜我的祖父,并带上我的家人。这也是我母亲的愿望。”黄克明说,他最想对爷爷说的是:“爷爷,有您这样的抗日英雄,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新闻链接:
左雾全,文和云
何云(1905~1942),上虞何勇镇竹乡人。
牺牲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前社长兼总编辑,该报被华北根据地的军民称为“华北抗日战争指南”,并受到朱德司令员的表彰。一九四二年五月,在日军扫荡太行山的斗争中,何云曾对他周围的同志说:“不要把子弹用光了,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不能当俘虏!”5月28日上午,何云在辽县大脚角附近突围,与敌人激战数小时,最后英勇牺牲,享年37岁。何云死后,刘伯承悲伤地说:“真可惜!一个吴(指左权)(指何云),两个将军,为国捐躯!”民族解放后,何云烈士的遗骨被移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陵园的左侧。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顽强抗战、为国捐躯的著名英雄人物名单,何云烈士列在其中。
:周通讯员黄
标题:[最初的心是围绕着红色的船,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著名的抗日英雄何云的女儿住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3237.html